因为个人习惯,进组前一定会至少读一遍原著,《边城》很有意思,很清新,很好读。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它,或许可以用“自然”,看得出作者和书都是从自然中养育出来的,有满满自然的灵气。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都是有效环境描写,小河、吊脚楼,大概是因为真实,书里的景物都极其有画面感,已经能够感觉到一片直冲眼前的碧绿,幸好是在北方的夏天所读,能够多了一些代入感。
说起夏天,马上就是端午节,而书里的故事也是用数个端午节为节点,很像初夏的清晨,天光大亮,时间还早,纵使即将开始的一天生活再疲惫,但还有着让人深呼吸进草木香气的空间,还有着享受金灿灿不暴烈的阳光的空间。
正如边城与市中心的对比,彼时的社会充满苦难与不堪,但是在边城、在书里一隅,只是在非常非常平静地发生着故事,是不会混入大江大河的清澈小潭。
文中提到了茶馆,让人想到可以算是同时期的《茶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比。它们都来源于似古非古的时代,都来源于生活,却产生了极致的反差。茶馆中的人文是从人的“社会”,所谓人情世故发展中产生的人文。而边城里的人文则是完全从自然中触发的后续发展,所以看起来特别清新。
戏剧讲故事,小说讲人物。《边城》开篇明明白白讲了人物的身世、所处的环境,非常痛快。也会想再去找来沈从文的其他书一读,写得非常好,每一个人都是淡淡的,欢喜与悲伤,妥帖地抓住性格特征,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情愫产生的纠结、纠结产生的逃避,非常灵动。
那个年代的事情,有太多的不甘和纠结了,但是《边城》却尽可能脱离了许多conflicts,所以它的故事是缓缓流动的。
说起故事本身,翠翠的一生总是在等。等还没有驾船去接她的爷爷,等二老,等下一个夏天……但端午节之后必将经历愈发炎热的时节,熬过生活对自己的纠缠,其实还是理解翠翠和爷爷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拖延”似乎并不是因为懒惰或者不自律,而是苦于去面对一个不想面对的结果,去尽量减少自己面对这个结果的时间,或者那些不合人意的可能性。
但无论如何,出现在人世间,还是那句话,语言即是思维,我们不得不面对它。于是故事后期,一个其实毫不相关的人的命运,就这么莫名被话语和思维连接到了另一家子的身上,让他们从此有了一个心结,无忧无虑的世界也被打破了。人最怕有心病,平静被打破,但平静也终将回来。
“今来坐席又何妨! 慢慢吃,慢慢喝, 月白风清好过河。 醉时携手同归去, 我当为你再唱歌。” 还好翠翠不孤单。
最后,祝端午安康,以及每一天都要快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