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里,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立场都有先例和论据可循。意识形态的起源,直到终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每一次的循环之中,激进主义会将运动推向高潮,而后又跌落深渊。也许,正如唐纳德·克雷在这本《意识形态的起源》里所说的,历史便是在这样的循环之中前进。朝着我们心目中的乌托邦前进。
本书的背景是发生在16世纪,从“布告事件”一直讲述到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在刚开始读“布告事件”发生的时候,看到那时的情景,谁能想到,不到半个世纪之后,在法国巴黎,会发生那样惨无人性的大屠杀。只有慢慢阅读本书,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联系。
书中所说的起源,是1534年的布告事件。其实,与之类似的事件,在之前也不止一次发生过,处理的方式也甚为雷同。但这次的事件依旧有着便是在宗教改革方面。毕竟,就西方国家来说,宗教事件具备影响甚至决定社会和政治历史的作用。
书中列举了这次的事件与之前发生的类似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次的事件展现了一场拥有出乎意料的良好组织和紧密、狂热的基础的反抗运动,非但如此,这次运动还有语言放纵、毫不妥协的特点,将对立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展现”这个词,这是作者在序言之中强调过的,他在本书之中所进行的是——展现,他是将那个历史进程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固然无法亲身经历那一时期的历史,但可以在文字之间,让我们的身心沉浸到那个时期之中。感受书中的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感受何以他们会有那样的抉择与行动。
书中说到知识分子成为新教会的先驱,还阐述印刷术业已发展成熟,成为宣传手段和公众启蒙的源头。传播媒介对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随着时代进步,传播媒介也会不断更替。当时,纵使国王察觉到了这份传播的危险,开启了审查战役甚至下令试图彻底废止印刷业,也无法阻挡传播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和宗教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一些人内心的渴求。诸如马丁·路德这些先驱,在进行对良知的呼吁。个人信仰取代了公共规范而成为终极的行动标准,“良知”成为历史中的一股推动力量。在一段时间内,物质上的利己主义处于从属地位。
在这种激进的并且往往是非理性的转变中,路德成为中心人物,但他绝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大胆无畏的人。我们通过书中,能够感受到当时新教徒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权威的反抗。宣扬遵从良心,反抗社会的秩序。社会需要秩序,无规矩不成方圆,但这样的秩序往往会压抑个人的想法,甚至泯灭一个人的良心。但过于激进的追求个人自由之后,打破所有的秩序与规则之后,带来的并不一定全是好处。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也是可以分层级的。自由和权威看起来是对立的,其实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追求自由看起来是在反抗权威,其实是在向往更高的权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