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黄石》自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演员个性鲜明、演技精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该剧围绕保留地的争夺展开,其中资本的入侵与印第安人的保护相互博弈,保留地能否“保留”难以判定。但历史已经表明,美国的西进之路从未停止。商人逐利,政客野心,都在为消灭最后一块保留地而“努力”。这种现象与历史学家布鲁斯·卡明思在其专著《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中对美国的向西扩张几乎如出一辙。
在《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中,卡明思深刻剖析了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从一个面积不大的只有大西洋这一条海岸线的国家向西扩张的历程。通过这样的扩张,美国成功地将其建成了一个东西两边都靠大洋的国家,甚至在西进到太平洋之滨时仍不满意,还继续将触角伸进太平洋,继续扩张。
从1800年到1900年,美国的版图一再扩大。显然,“昭昭天命”信仰成为了帮助扩张者拥有精神鼓舞和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信仰”成为了他们扩张的动力。
购买是一种相对“文明”的方式。例如,路易斯安那购买案只花费了2000多万美元就将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这不是一个代表团长年累月辛苦谈判得来的,杰佛逊派一名使者去了趟巴黎就远超预期完成了任务。后来,美国又用1500万美元买下了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现在来看,这种贱卖只会发生在过去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时期,并且只会发生在不是自己国家领土的情况下。
在“昭昭天命”和当权者民族主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情况下,依靠扩张、杀戮、侵占等方式来完成西进之路并不过分。早在1630年,牧师约翰·科顿就宣称:“那是一片空旷的土地,用文化和农耕去占领它,这是人们的权利。”这里的“人们”并不包括印第安人。科顿们认为,印第安人“只是住在那里,并不拥有脚下的土地”,而“上天安排他们住在新世界最富足的地方,只是让他们享受一时罢了,他们住在那里只是等着他人的到来。”《黄石》中印第安人家园的不断萎缩就是历史的缩影。
这两种原因背后,当权者的态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或许是从杰佛逊开始,之后的美国总统都保持了一贯的旷日持久的热情。有些人充满野心,有些人的执行力超强。他们习惯透过种族的有色眼镜看待人性,坚信“昭昭天命”,“我们必须把自由的旗帜插到美国西部更远的地方”,对此他们坚定不移。
西进运动不仅扩大了美国的版图,还带来了大量新的生产资料,促进了工业的发展。铁路、蒸汽机、电报等新发明加速了西进的脚步,即使是辽阔的太平洋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美西战争使美国完成了第一次扩张殖民的目标,结束了美国的大陆主义。美国由此一步步跨过太平洋,建立了一个无边界的海上帝国。在日本、朝鲜等地,留下了美国舰队纵横驰骋的身影。整个太平洋成为美国的一个内湖的目标似乎已经实现。
然而,有扩张就有退却、有消亡。美国西进运动的历程充斥着有色人种特别是印第安部落的鲜血。1848年,加利福尼亚约有15万印第安人,到1860年时,只剩下3万人。在扩张的路上,还有无数生命垫就的“铺路石”,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因淘金热和太平天国运动陆续来到美国西部。1880年,加州三分之一的农场劳工都是华人,他们与西进方向相反,未能得到应有的报酬,被驱逐甚至杀害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油画《美利坚向前行》从一个侧面刻画了美国西进的历史景象。然而事实上,美国西进直至太平洋势力的扩张远比绘画所能展现的景象要丰富。在卡明思的《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中,作者不仅描述了在美国西进道路上沿途城市的发展,还描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为了利益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西进之路,既是美国民族主义的扩张之路,也是多样化文明的消亡之路。
卡明思的视野异常开阔,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体现了对人文、对发展、对和平的极大关注。他认为:“今天看来,若不作出非凡的努力来跨越今日美国的历史单边主义,若不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