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书店,发现书店比较好的销售位置里又摆出了这本书。之所以这本书又翻红,大概是因为最近的一档节目中,作者的朋友余华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站在人群里,似乎对人群说话,又似喃喃自语说:“铁生不在了。”有人问:“谁不在了?”,余华说:“铁生啊,铁生不在了啊。”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的生活枯燥痛苦,学习压力、同学关系、内心困惑等等都在并存,然后我看到了这本书。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看这本书的感受,沉静、厚重,让人觉得前路很长,似乎把我从当下的环境中抽离了出去,送到了几十年以后。那时候也读不太懂,但是我喜欢,非常喜欢,它让人沉静。
在收录的散文中,《秋天的怀念》被载入初中语文课本。那时年龄小,根本读不懂其中的情感,只有机械且冷漠的学习动作。课后习题说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作者在秋天怀念的到底是谁?为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那时候我觉得,这算什么很难的问题吗?怀念的是母亲,因为母亲已经去世,所以用怀念;因为目前是在秋天去世的啊。多年以后再看,我被深深震撼了,为我的浅薄和羞愧。以最朴素的语言,叙述不同层次的复杂的人类感情,这就是散文的魅力吧。
年龄小的时候总喜欢看故事,觉得小说好看,但是这是年龄大一些后的想法,散文才是生活。
这本书朴素的情感中,因为作者个人经历,笔下有一种厚重且沉静的人生哲学感。这种感觉在《墙下短记》里特别明显。在该篇中有一段话,说“意义的原因很可能是意义本身。干吗要有意义?干吗要有生命?干吗要有存在?干吗要有重量?的原因是引力,引力的原因呢又是重量。学物理的人告诉我:千万别把运动和能量,以及时空分割开来理解。我随即得了启发:也千万别把人和意义分割开来理解。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这欲望就是能量,是能量就是运动,是运动就走到前面或者未来。前面和未来都是什么,为什么?这必来的疑问使意义诞生,上帝便在第六天把人造成。”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在高中时期,余华的作品《第七天》问世,我们的高中生活紧张、枯燥且严格,不被允许看课外书,但是我们这些叛逆的高中生,一点都管不住,这本书在班里悄悄传阅。好的作品大概会有情感存在的共通之处,而不好的作品大概各有各的差劲。
在收录的《我与地坛》篇中,有一段话,我当时特地抄录了下来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和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果觉得生活无趣或无望,不妨翻一翻这本散文,因为从死亡的角度看生命,在这本书中或许能看到更清楚的人类生存智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