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最后,微信读书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莉拉,讨厌莱农。这正是以莱农为第一人称叙述所带来的代价。莱农身上的自我中心、缺少责任感、还有一些虚荣,让她不像是一个传统定义上的好女儿、好姐姐、好朋友、好爱人和好妈妈。但正是这些缺点,让她走得更远。
不想用“真实”去简单定义充满缺点的莱农,我想换一个更中性也更流行的词——钝感。和莉拉相比,莱农足够钝感,不仅表现在学习效率,也表现在对事物的认知。莱农一直可以意识到这一点,她羡慕莉拉的敏感、敏锐、充满想象力,因为这让莉拉充满个性,让她写出《蓝色仙女》,让她获得那不勒斯几乎所有男孩的关注。莉拉很小就看懂了镇子上的权力关系,少年时的预言在书中总是很快应验。她也可以很快地进入一个领域,无论是读书、做鞋还是学习电脑,她总是很快取得成就。她还很善于识破伪装,所以她经常撕下假的面具,显得尖刻难以相处。
相比之下,莱农像一个局外人,无论邻居发疯、朋友被扔出窗外、阳台上的烟花火拼,她总是显得很冷漠。除了学习和离开那不勒斯(这是父母和老师灌输给她的“成功观”),这些事件没有在任何方面改变莱农的观念和行为。莱农一直很轻易地将自己嵌套在主流的体系里,比如她会和其他人一起站在梅丽娜的反面,她会责备挨了打的朋友为什么不能给她丈夫带来幸福,她读书是因为可以展现她的优越(所以当莱农发现莉拉婚后过上富裕生活,她甚至想放弃学习)。但这一切对她来说又不重要,因为莱农会很快忘掉这些,投入接下来会发生的改变。
相比于莉拉,莱农在做事情时总是坚持得更久一些,因为她的改变是不断叠加刺激,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才出现的。而莉拉则更多地主动作出选择,同时因足够敏锐,她总是轻易否定自己在做的一切。到一定程度,钝感的人获得的更多,是因为她们更少与主流发生冲突,且坚持得够久。这也是莱农比莉拉更幸运的一部分。
即使文章最后,我还是没有看到莱农在追求什么、坚持什么,即使是她赖以谋生的写作,令她获得读者的女性主义,也从未成为过她的信仰。她的生活既因为冲击带来混乱,也因为冲击带来新的机遇。这些改变并没有给她带来一以贯之的人生观,她在过程中疲于奔命。她当然努力,所以她从未崩溃。但她也不可忽视的非常幸运,因此从未崩溃。而莉拉一次次命运的冲击中,不断印证着自己对世界“边界消失”的理解,最终真正消失了,也是在主流世界里的消失(失去了所有社会身份),这是莉拉世界观的具象化。
我偶尔理解莉拉,但更多地对莱农感同身受。就像在《小妇人》里,我偶尔理解乔,却更佩服艾米。但莉拉和乔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我为她们感到惋惜,而是让我看到她们的存在。对于莱农来说,莉拉是如此不同,是她生命中最长久的刺激,是她心中的天才女友。对我来说,她的存在安放了普通的我身上不安分的那一隅。
很幸运,我和莱农、彼得罗们是如此相似,或主动或被动地不用踏进莉拉脑子里的地狱(“囚徒”是彼得罗对莉拉的评价),与这个社会嵌套得如此和谐。但我看到莉拉,她只会眯着眼睛微微一笑,对此并不在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