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它平实的语言和不太曲折的情节,加上熟悉的焦灼重复对话、上海、农村、动荡十年、人性批判等元素,让它成为了余华的经典作品之一。
故事主要讲述了许三观在卖血可以换钱的年代里用卖血的钱娶妻、解决外遇、度过艰难时期、宴请队长等种种事情,以及在为了留住一乐而多次卖血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血已经卖不掉了的遭遇。
相比于《兄弟》那种凄惨的结局,《许三观卖血记》给予了许三观一些宽慰。或许是因为先苦后甜的逻辑,许三观在最终面临困境时得到了重生。在写作这本小说时,余华仿佛倾听着主人公的喃喃诉说,观察着他的人生走向,只是用笔记录下来而已。
艺术作品总是能够发人深省并激发创意,它们所讲述的故事常常令人浮想联翩。血液在生命中的独特地位成为了许多故事的符号,而许三观的故事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他与许多有益的小说家一样,刻画出了一个深具生命力的角色,读者们为之感到惋惜和同情。
在这个时代,语言平实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然而从某个时候开始,那种迫切轰鸣的追问、语言的反复重复、露骨描写,仿佛成为了先锋小说的代表。倘若放弃了细腻的人物刻画、精致的环境描绘、充满美感的语言,使小说成为了情节推进器,读者们可能不会对它们产生重复阅读的兴趣。
中国作家的奖项,特别是那些由西方社会颁发的奖项,往往与那十年、混乱的秩序、破败的景街、扭曲的人性、愚昧的民众、腐败的官僚等等有关。仿佛越破败的中国,越能赢得西方的肯定。这样的评价令人感到愤怒。难道发展的社会、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小说创作中就不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吗?如果西方只从落后、低俗、扭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这样的奖项不要也罢。
作家不仅要有人格,更要有国格。那种刻意渲染、为赋新词强说愁、低俗谄笑的作品,没有尊严,也无法获得读者的认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