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异的表述、唯美的忧郁、惊人的坦诚剖白和跳海式的自杀结局,《沉沦》俘获了我。如迟子建先生所言,其中的“颓废和伤感”,与近现代“逢迎阿谀奉承之气背道而驰”。他颓废,他孤独,他是忧郁患者,但不散发旖旎淫靡气息,《沉沦》富有日式的纯美,并不复杂的情节展现惊人的心理细节,导向奇异的结局。
旧时代隐藏的遮羞布被揭起,蒙尘的、蒙昧的、朦胧的颓与欲被拉扯,铺展在青天白日。1921年,解放的步伐太快了,却可以直击士大夫的虚伪,讲人的忧郁和欲求了吗?我(小说第一人称)颓废孤独的忧郁症和自怨自艾的、怯弱的逃避心理,成为我和世界格格不入的根源。
特立独行者很少,与世不合却坚持自我的人大概更少。多数人因生活的种种,在中年以前就放弃了自我,挤入人头攒动的大潮,逐渐圆滑、逐渐麻木。一切、一切无不在说:“早早放弃掉那些没有人理解的、我们以为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与世不合且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小小的不同尚且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时代呼吁我们向集体、向核心靠拢,“不同”是不允许的。
“我”大可以做一只愤世嫉俗的“蚂蚁”,但也只允许做一只蚂蚁,缄默的,渺小的,趴在泥里。然而,我不想趴在泥里,胸中生出一些豪气,想在乱世里、解放中,也获得些什么。所以我不说我与世不合,我怨恨祖国的弱小,仇恨我怯弱地逃避和日本女同学说话的机会,我痛恨和日本人调笑的侍女,我自怨自艾又渴望理解。“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爱情成为我追寻的喜悦,却背负着无尽的痛苦和矛盾。在文化背景下,性苦闷和性抑制的遮羞布被我掀起,曾一时轰动。我苦苦压抑,又无法自制,内心何其痛苦挣扎,被逼得跳海。难以想象,“道德礼法”的愚昧苛求有这样惊人的力量,束缚整个时代的人。
谈其中的爱国情怀,深疑是否是我逃避的托辞。我不直面自己的与世不合,懦弱忧郁地痛恨流泪,从未谈过其他原因,每每失败抑郁,便仰天长叹,便嘶声怒吼:“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须知,爱国是一种信仰,强盛之国也需你我奋斗共筑。期许于他人努力,国家富强,自己也能趾高气昂、洋洋得意起来,岂是爱国?而将爱国作为掩饰自己痛恨不理解自己的人,厌弃世俗和时代,甚至自我厌弃的情感,更显得虚伪和可悲。
连自己都怨恨自艾,就更谈不上别的情感。这连旁人奋力伸手都无法救助的颓废,彻底拉着“我”沉沦,沉沦……
异国他乡,孤独感和无归属感更被放大,淋漓尽致地展现。究其因,我太过功利了,短暂地看一会山水就急切地评估内心是不是被洗涤剔透。自然山水,一辈子躲入其中,当然是可以彻底逃避焦虑的。而如果我们只是短暂停留,还回归行色匆匆的城市生活,那么可能只是在其中浪费时间,内心仍是焦虑。不同时代,我们有各自的“沉沦”,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