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王小波是因为读了他的《黄金时代》。小说中,王二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对陈清扬的垂涎并不止于远远地观望。在陈清扬被污蔑“有不正当关系”的时候,他带着她上山坐实污蔑的罪名。这样的做法,给了他一种“报复性”的快乐。这本小说对情爱的描写让人感到不好意思,但也让人崇拜。因为,王小波敢于写出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的文字如实地反映了他的思想。人的思想又是环境塑造的产物。因此,对于王小波,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他。
文学博士房伟著的《王小波传》中,专门追溯了王小波的生平和思想成长过程。王小波的父母是1949年后“进城”的革命干部。父亲王方名来自四川渠县,母亲宋华来自山东牟平。他们俩先后进入高教部工作,被安排住进了北京成方街的四合院中。
1951年,王方名因“破坏土改”被开除党籍,下放到人民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成为一名普通教员。妻子宋芳整日以泪洗面。次年,王小波在这样的重压下出生了。王小波长得黑黑瘦瘦,香肠嘴,蒜头鼻,招风耳,单眼皮,只有眼神让人感觉聪慧和灵动。
王小波的成长环境是在铁狮子胡同一号,一个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空间。在这里,他也开始写作了。他的文章好,出手快,思路清晰,语言丰富,但他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他不喜欢说话,喜欢看杂书,且读书速度非常快,也喜欢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总能吸引一群铁杆粉丝。
相较于王小波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知青下乡那段岁月可能更深刻。1966年“停课闹革命”当时王小波还是小学生,不够资格参加大武斗,他只暗暗观察着一群人的“狂欢”,直到柳湜的死给他带去了不小的震撼。1968-1969年,王小波也成为知青之一,到云南德宏陇川农场弄吧分场建设祖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里,王小波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因为不满当地的青年职工鞭打水牛而遭遇打斗。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对时代进行反思。
王小波第一篇小说《地久天长》创作于1980年,1982年发表在《丑小鸭》期刊。与当时重要作家相比,王小波的小说对苦难没有那种歌颂,也没有豪迈的理想和悲壮,而是充满讽刺和反抗。那个时候,他对当时文坛来说是一个“怪胎”。后来,王小波先后出版了许多作品,并获得了不少奖项。然而,他真正声名鹊起,是在1997年病逝之后,他成为了“现象级”影响力事件。
《王小波传》不仅介绍了王小波本人的生平,还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故事,相互印证历史,探究人文环境对他的塑造。作者在书中对“王小波”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