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书,对于孩子来说太简单,而对于成人来说,则恰好合适。正如此书一样。
曾经有一个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他每天穿行于山下,直到有一天他走进了山中。
在深入森林或高山等罕有人迹之地,便标志着一些奇妙故事的开端。从荒庙中的聊斋故事到艾丽丝的兔子洞,再到浦岛太郎的海底世界,即使在伦敦火车站四分之一的站台上也能找到神秘之处。
理论上来讲,在人类居住或流动的地区,人与人、人与“非人”之间的地带被称作“场所”。 几乎所有的创世神话中,都存在人类与神仙精怪同居的情况,但是最终,他们彼此之间仍然被物理或非灵异的边界所隔绝。 而在传说中,主角们自然而然地肩负着跨越这道障碍的使命 - 谁没有想象过自己是那个英雄呢?
我们的主角已经跨过了这一障碍,进入了书籍主题区域 - 山区。也许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大自然中放下了手机和其他世俗的思想,你的感官都会在一瞬间更加敏锐,风中有鸟鸣、植物的气息,阳光照耀着露水,不过作者需要通过挺长篇幅的文字来描述这种感觉(针对图画书来说)让我们感同身受。
当我在画展上第一次看到这幅图的原作时,我立刻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并被那种强烈的“感同身受”所震撼。
他的手变得更大了,能够触摸到风。
他的脚变得更大了,能够感觉到鱼儿。
花让他的鼻子变大了,鸟使他的耳朵变大了。
这很像是宫崎骏电影里的世界。现代人类走出了非洲,建立了城市,创造了自己的“超级部落”,最终遗弃了自己本来生活的那个与草木同在的生命世界。 正如《森林如何思考》一书所言:“万物有灵,世界充满魔力(附加术语)并富有生命(本质上的)”。这种宿命被现代文明所排斥的“潘达夫视角”,近年来已经回归到现代语境之中。它曾是许多文化和民族共有的信仰和态度。
男人最终穿越了洞穴,他的脸上长出了红色毛发,变成了怪物的样子。 这些年的人类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势,“多物种人类志”在西方人类学界异军突起,罗安清的《末日松茸》通过对松茸及真菌、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研究发现,在地球上所有重要的生命物质转换都是在物种内和跨物种之间的合作中实现的。也正是这些研究让我们重新审视多样化的生命物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男人”(现在已经是毛怪了),在小精灵的陪伴下完全解放了自我。 他遇到了那些一直在山中穿梭,但从未遇见的东西。
小精灵的陪伴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代表着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 在迪士尼爆款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尽管女主角还只是小女孩,但她也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记起她的“冰棒”,它陪着她度过无数个夜晚。 动画电影放映年份,多少成年人在看到成长的意义是失去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时感到泪流满面呢?
久处铁笼之中,最终回归自然。 但是这种情感超越了时间和年龄,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留在山中,感受风、嗅香草、晒太阳,这些都是我们在小时候常常做的事情,但现在已经是一种奢侈。 许多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曾经有一座山,忘记了他们最亲密的小伙伴。
这些年来,为了回归自然,城市人常常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 比如“露营”热潮带来的垃圾和被山洪冲走的回忆,以及五千位隐士在大雪后逃离的社会新闻。但是,真正接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方式,也许只是停留在原地,专注地看一朵花儿的绽放。 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山,让自己在穿越日常生活的同时,偶尔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周围的景象, 并在最后一天到来之前享受人生。
我们最终将返回山中,合上书籍,看到那个小精灵,看到那座山,静静地等待我们回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