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路上,你会遇见你自己……”这让我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昆德拉对小说的评价:读小说,就是发现人被遮蔽的存在。本书中作者认为,人文学的目的就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与昆德拉的评价相符,只有发现自我被遮蔽的存在,才有可能通向完整。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地穿行于艺术的世界,但为什么还需要阅读文学、听音乐、看视觉艺术、看剧看电影、欣赏舞蹈与歌剧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能给我们带来愉悦。人文学中称之为酒神式反应,我们能够在一部吸引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全情投入,体验到喜怒哀乐,以及调动我们天生的共情能力。
当然,日神式反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好的人文学学习能使人在拥有酒神式体验的时候也拥有日神式的反应,也就是能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思考,对各个艺术中的人文学主题(比如宗教、道德、幸福、爱、生之肯定、自然、自由)有广泛的且属于自己的思考。然后,成为一个无限的人。作者指出,无限的人有三个优势,但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没有偏见,从不鲁莽。只是我们知道,无限是一种不可能,完整也是一种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我们只有努力接近无限与完整。而通往这个目标最好的路径,便是艺术。我们不一定需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才能去成为人,但我们可以通过沉思艺术去成为人:人文学是人们发现自我之旅的起点。
阅读《艺术:让人成为人》还有一个感受即,人将他们关于人的思索放在了艺术中,用关于人的思索穿透了艺术。同时,伴随着艺术的发生与发展,人逐渐成其为人。但艺术一定能让人成为人吗?我觉得准确地说,应该是艺术有可能让人成为人,而不是一定。成为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依赖于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思考,对那些与人有关的伟大主题的不断辨认与追问,而是不是成为了人,也需只有在一个人的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能确知。
作为人文学的通识书,这本书确实在努力靠近“无限”。虽然主要还是西方作品和主题,但也会经常提到东方的作品,也会比较东西方的不同,也会提到一些部落文化宗教等。这也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果不同的人们处于不同文化与艺术的塑造下,那么人的共通之处又在哪里呢?而作为最新一版,书中也提到了不少流行的文艺作品,比如如今电视剧要比电影的主题更严肃一些,而说唱音乐则“代表了语言的高超运用和惊人的诗性,是对创造力的极致训练”等。这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思考,从文艺复兴时期提出完整的人的概念至今,“人”在这个艺术与其主题的演变中又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今人与古人又有哪些共通与区别之处呢?
就像人文学承诺的那样,这本书也是一种开启,而不是终点,通过这本书,去打开无尽的伟大作品,去探求艺术也思辨现实,去寻找被遮蔽的自由与存在,直至我们可以隐约确认我们终于在通向人的道路上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