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作品写恶心的情节是为了服务于歌颂美好。而有些则是用美好的点缀,以突出恶心的骇人程度。
但是,先看电影再看书的我最大的遗憾和疑惑是,前期铺垫得如此完美,Darcy对Elizabeth的第二次求婚竟显得如此平淡。我相信,作家Jane Austen完全有能力营造一个极致浪漫的求婚高潮,但她没有这么做,除非这是无意的选择。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令我磕糖磕到撞墙。前半段的剧情并没有让我失望,各种误会、傲娇和想说又不能说的对白让我沉浸在幻想中。然而,当Mr. Collins出场,当Lydia开始稳定输出,当Lady Catherine和Wickham各种提供必要的“自己的贡献”时,整本书的恶心情节达到了高潮。刚开始被剧透的电影高潮似乎不比这更恶心,甚至连出场的“恶人脸”Caroline都没有影子。最终的Boss竟然是妈妈和妹妹……
阅读曲线先扬后抑,等着极致恶心的我,看完书仍然难以散去这种感觉。除非,作者想表达给读者的东西已经全都写完了。作者表达自己对母亲、亲妹妹和最好的朋友失望,对这些庸俗肤浅的追求居然在那个时代广泛被接受、甚至被歌颂的失望,男人自豪地用这些“恶臭”自夸,女人则将其视为最终的解脱,有着强烈的控诉。
Elizabeth和Darcy是被写出来的两个与世不容的“天使”一样的角色,他们最终能收获美好的结局,仅仅是因为他们都具备了太多极致的品德。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稍微逊色一点点,甚至Darcy稍微家境穷一点,最后都将是悲剧的结局。
读到中间,Elizabeth开始憧憬自己成为Pemberley的庄园女主人,这种市侩的暗示让我心烦,这真的是完美的Elizabeth在这个时候的想法吗?真的吗,Elizabeth,你也渴望财富吗?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将爱情和物质对立到善与恶、真诚与虚伪、美好与丑陋的极致。Darcy和Elizabeth被整个污浊的社会包裹着,他们最亲密的家人竟然是这份污浊的代言人,Elizabeth是妈妈和妹妹,Darcy是他的Catherine姑姑。他们每天被迫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甚至被迫去关心和爱这样的人,比如后来Elizabeth对Wickham。否则,妹妹可能会被家庭虐待。
Elizabeth能如此完美,是因为她被父亲的讽世和母亲的愚蠢保护着。她被允许完全增长自己的本性,不需接触社会规范的意志,家庭教师使得姐妹五人都发展到了自己性格的极致,好的是极好,差的如Lydia的花痴就是超级差。
Darcy则是被他的财富保护。他也被完全允许按自己的天性成长,因为他是尊贵的阶级。反正,Lady Catherine不就是这样吗?即便他一直居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他发号施令也会被所有人奉为“我见过最谦虚、最好心的人”。
因此,整本书的主题就是表达这个社会的“恶心”,一切才说得通了。为什么在Lydia事件后Elizabeth和Jane的求婚显得那么敷衍呢?为什么最终结尾的地方像是烂尾文?为什么明明前期提供了那么甜的ED恋,在后期阅读过程中感到如此难以释怀对妹妹和妈妈的恶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