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搏斗和人与人之间的战斗一样激烈残酷。"——法国诗人兰波,《地狱一季》
这本《生活在别处》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早期小说作品。根据查维基百科的小说创作列表显示,这部小说的创作完成时间仅次于昆德拉的处女作《玩笑》。但在“布拉格之春”运动失败后,昆德拉选择离开捷克定居法国,这本小说才正式出版。之前在捷克国内,《生活在别处》只能以地下形式在作者的朋友之间传播。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来自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我相信地球上大多数人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境遇感到不如意,同时也会在想象中勾勒出一个具象的美好图景。一首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或许描绘了这种微妙心态得当,同时这句“生活在别处”也在书中展示了其所呈现的意义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角是诗人雅罗米尔。然而,还有一个角色克萨维尔以毫无循规蹈矩之状的形象在书中反复出现。实际上克萨维尔是诗人的另一个身份,也是诗人本身的精神投影。因为诗人的生活目标核心之一是反抗自己原本的生活轨迹。他成为“诗人”是婚姻不得意的母亲有目的栽培的,甚至是一直想树立文艺人设的母亲一直想得到的。而诗人为了逃避母亲的控制,与女朋友搭上了,即使是一个红头发女孩,也让他享受到了爱情的滋味和掌控的快感。他为了能够完全占有女友的时间,不惜将女友的哥哥送入大牢。想象中的女友看似对他百依百顺,但在现实中却有背叛。想象中的诗人的母亲则试图争夺雅罗米尔情感的归属权,想完全占有儿子的所有秘密和情感,而逃避现实,甚至追求一种乌托邦式的梦,这是诗人的“在别处”,也在书中体现出克萨维尔加入革命党的动机。
书中涉及的大多数诗人最终的命运都是令人惋惜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兰波,雪莱,马雅可夫斯基,甚至是作者未曾提及的中国当代诗人海子、顾城等等。诗人雅罗米尔的最终命运也很悲惨。背后是否有着母亲的推推动呢?从雅罗米尔牙牙学语的那一刻起,母亲就开始鼓励儿子使用用叠词和押韵的句式。在后来的花园里,儿子脱口而出“生命就像是野草。”而热泪盈眶的时候,也许从这一刻起,诗人后来发生的一切故事就已经注定了。激情给了诗人们创作的思维源泉,却也让他们与整个墨守陈规的世界格格不入。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否定了诗歌和激情,进而反思了革命。这可能受到过去几十年作者祖国捷克政治变动的影响。像绘画作品一样,描绘的世界早已消逝无踪。真正的生活在别处,完全是在别处。正因为如此,我不再去画家那里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