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哲学是,死亡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他不愿为它涂脂抹粉。”这句话描写的正是《相约星期二》中的主人公莫里·施瓦茨教授,又恰好道出了他对待死亡在人生中的态度。
死亡,人类生命的终点。可中国社会很少谈论到死亡,好似中国的死亡只有放进火化炉中这一步骤。代代相传下,中国人面对死亡的避而不谈造就了大部分人与至亲离别后的精神脱轨。
作为《相约星期二》的主人公,莫里·施瓦茨教授是一名在布兰代斯校园教授社会心理课的大学老师。在这门他教授了二十年的课程中,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他的学生之一。这门课让米奇·阿尔博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到了这位良师益友。
米奇·阿尔博姆称莫里·施瓦茨教授是他最喜欢的教授,并且在毕业之际向自己的父母介绍了莫里·施瓦茨教授。当时,莫里·施瓦茨教授对米奇·阿尔博姆的父母说:“你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儿子。”
他也对米奇·阿尔博姆说:“米奇,你是最优秀的。”
面对如此赞美的米奇·阿尔博姆在毕业后度过了一段昏暗并摇摆不定的生活,同时也在时间中与莫里·施瓦茨教授的联系不自觉地断开了。
直至他亲眼目睹到了亲舅舅生病的场景,这让米奇·阿尔博姆被困在了直面亲人走向死亡的泥沼中,逐渐下沉和恐惧。当亲舅舅离世后,看似明白了死亡真谛的米奇·阿尔博姆经过不断地努力后成为拥有记者、剧作家、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人多重身份的社会人士,但与此同时他在一档深夜电视节目中再次得知到了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的消息。
不过,这是一则病重的消息。
莫里·施瓦茨教授未曾设想过自己会在晚年时期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即卢·格里克氏症,简称ASL,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这种病症跟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教授所患疾病一样。
但两位教授面对死亡都不曾放弃自我,都不曾放弃思考。斯蒂芬·威廉·霍金教授在物理界留下宝贵的知识,莫里·施瓦茨教授在书中留下珍贵的态度。
病痛再一次连接上了两人。以米奇·阿尔博姆探望莫里·施瓦茨教授为开始,就此掀开了莫里·施瓦茨教授一生中最后的授课。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授课。授课人数只有一人,授课地点设在莫里·施瓦茨教授的家,授课时间是每个星期二。
没有作业,只有用葬礼代替的结业。
在每个星期二课堂开始之前,米奇·阿尔博姆还必须飞越七百英里。时间与跨度有了具体的数值之后,那课程的内容就会显得格外重要。毕竟人生的跨度是用时间来衡量最为准确。
当每个星期二如约而,那都是莫里·施瓦茨教授对死亡的预演仪式。他松弛着向米奇·阿尔博姆展开自己,松弛着讲述关乎人生、爱、死亡的态度,松弛着等待死亡未知的来临。
说到底,松弛感来源于对世界保持想法,积极看待事物,清楚生活重要的部分,永远保持爱的新鲜度,做好准备迎接死亡,细心照顾家庭关系,接受所有情感存在,明白衰老拥有价值,用心摆正金钱观念,尊重对待婚姻与爱人,建立自己的文化,学会原谅自己,保持感情联系,最后平静地告别。
在讲述完这一切后,莫里·施瓦茨教授死于星期六的早上。
米奇·阿尔博姆结束了课程,莫里·施瓦茨教授成为了历史。
十四个星期二的课程中,除了有着叙述到莫里·施瓦茨教授对人生、爱和死亡的态度,还有着米奇·阿尔博姆回忆自己人生的片段外,一个最不起眼却最独特的内容在书中悄然出现。
那就是米奇·阿尔博姆在探望的十四个星期二中,每当他登门拜访时,他的怀里或多或少都会抱着莫里·施瓦茨教授家附近超市买到的不同食物。
其中有着火鸡、土豆色拉、通心面色拉、硬面包圈、蔬菜面条、胡萝卜汤、蜜糖果仁千层酥、意大利玉米面食和苹果馅饼等等。
米奇·阿尔博姆只是做了这一个动作,便展示出了独特且需要联想的彩蛋。
世上的每一个人出生到死亡,都有着自然习性的表现。年幼时会先用舌头碰触万物来感知世界,长大时会用舌齿咀嚼食物来获得能量。
所有的咀嚼都包含着人生记忆,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人生味道。唤醒人生的回忆,除了场景之外,那便是食物。不论是食物本身,还是食物气味都是人类本能需要的一部分。咀嚼、吞咽、消化、吸收,在人体器官与食物相互产生反应时,大脑中也形成了人生记忆。
而这当中,家附近的食物更是融入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气味、触感、颜色都成了最后温存的凭据。
如果中国人将落叶归根视为人生最后的归宿,那品尝家乡食物将会成为中国人一生中最后的心愿。
当口中软乎的食物逐渐变成扎实的食物,逐渐又变成软乎的食物之际,人生也接近了终点。
《相约星期二》像人生猜谜书的缩影,在阅读当中总能找到相似的人生谜底。这些谜底也许不在当下,但会在未来。这是每个人都会等待的时光,尽管明白时光的尽头是死亡,但学着像莫里·施瓦茨教授一样,松弛着面对死亡时将会明白人生会依旧前进,不会一蹴而就,死亡并不可怕,给予自己松弛的来面对死亡也是最后的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