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王羲之的祖籍是琅琊,其祖父王正是尚书郎,父亲王旷则任淮南太守,皆出自“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家”。王羲之年轻时,“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但成年后变得“辩赡,以骨鲠称”。这种变化,类似于他的书法,年轻时不如庾翼和郗愔,暮年方妙。
王羲之开派垂统,书法史上无人可比。他擅长草书、行书、楷书,且以变古制今,确立草书、行书、楷书的“今妍”范式,影响力超过前辈“书圣”张芝、钟繇、胡昭、皇象、索靖。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并成为中国书法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与《兰亭序》一同成为其代表作。
墨迹稿本中的《兰亭序》最初被王羲之的后人珍藏,成为世间传抄之文的来源。南朝时,《兰亭序》流入梁、陈御府,但南朝齐梁时的书家陶弘景所见羲之书迹甚多,提及的“逸少有名之迹”都是小楷书,未及《兰亭序》。据传唐太宗是《兰亭序》真迹的最后收藏者,也是其书法的知己,死后带走了这本《兰亭序》。庆幸的是,太宗生前令宫廷拓书手制摹本赐给王公近臣,这个“仿真”的再造之举,才是《兰亭序》书迹产生社会影响的开端。
会稽是王羲之的最后定居地,他在此生活了十一个年头,去世后就葬于会稽剡县。会稽时期,王羲之书法“乃造其极”,他的传世名作大多写于会稽时期,如草书《伏想清和帖》《破羌帖》《初月帖》《寒切帖》《蜀都帖》《中郎女帖》《儿女帖》《十七帖》等。《兰亭序》的墨迹名本有虞世南临本、褚遂良临本和冯承素摹本等,这三个本子系在唐人名下,是宋、明、清藏家所定。
兰亭之会是王羲之在会稽时期所举行的一次集会宴会,属于临水宴集、郊外踏青的游春活动。与会者四十二人,有居于浙东的名士,有在任、卸任的官员,还有王羲之诸子。众人临“曲水”而坐,行“流觞”之戏,众人“一觞一咏,畅述幽怀”,得诗凡三十七首,皆山水玄言之类。王羲之为之作序,记兰亭之会,道兰亭胜景,抒发感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