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华夏大地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诗人。其中,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存世诗歌超过1500首,其诗歌变革对中国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杜甫诗歌的解读和研究方面,日本现当代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堪称权威。二十岁时,吉川幸次郎就预感到:“杜诗是中国文学最为优秀的作品”。自此以后,他将解读杜诗在一系列关于杜甫的研究成果之后,他的《杜甫私记》便是其滥觞之作。
在这本书中,吉川采取了传记的形式,通过探寻诗人背后的生活及其时代,将个人与时代相结合,将传主置于时代大背景之下,以尽可能地发掘个人成长与时代的相关性。虽然这种角度今日看来并不算新鲜,但若是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背景下,吉川的这种写法倒是颇有一番新意。
在具体创作中,吉川自然也不会局限于对编年史方式对传主每一时期的成长概况进行论述。相反,他从杜甫三十多岁的传世之作开始讲述诗人的生活与创作历程,将其之后的诗歌成长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加以论述,回顾中国中世诗歌向近世诗歌的转变。
吉川甚至遍查了杜甫家族历史,并发现了杜甫北方族系对他文学革新性的极大关系。这是因为,杜甫并非出身于前代文学最繁荣地区,他没有被南方文学传统所拘束,并且他的文学观念更新时内心所受到的冲突也不会像其他诗人那么强烈。因此他可以毫无顾虑地抒发内心情感,将北方辽阔大地的雄浑气魄在诗歌中尽情展现。
比如,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一句呈现出不囿于类型化的审视事物和吟咏事物的本质。类似的诗篇在杜甫送给友人的酬赠诗中屡见不鲜。吉川也指出,杜甫使用了七言歌行诗体,在形式和韵脚上更加自由,更符合当时他的心境。他还努力接近描写对象的本质,例如在《胡马》中,“锋棱瘦骨成”便是他晚年仍在努力追求的。
吉川在书中不仅探究了杜甫个人的成长历程,而且还深入分析了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环境以及中国中世诗歌向近世诗歌转变的整个历程。这种时代的贯穿感在其他传记中少有出现。正是基于此,诗人三好达治评价道:“作者的意图是运用历史与文学的关联、相互支撑、细腻组合,将大诗人杜少陵刻画得更加立体形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