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上的地理课似乎多限于板块运动、平原丘陵等高线。只记得中学地理老师带方言口音的“褶皱山脉峡谷多”。但各种地形地貌对生活经济带来的影响才是研究地理的意义所在,也给阅读地理带来乐趣。若是当年有这样的教材,搞不好高考会想要加地理。
作者选取不同题材,每篇自成一文(一课)。或许读者各有兴趣不同,对不同篇目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所得所感。我比较喜欢前半本,例如山东山西、关中、河西走廊,地貌(山脉)带来的军事政治决策继而对历史的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读来让人不禁慨叹世间的奇妙,万物竟是环环相扣,彼此因果。
有些题材也很有趣,比如岭南的瘴气、绍兴师爷、江淮平原,让人读来不禁莞尔一笑。但就地理对经济政权以及历史的影响似乎相对薄弱些,意义不够显著。
其它章节例如西厢记与寺院布局和四合院就没什么感觉。寺院西厢房用以待客,因而崔莺莺和张生恰巧都住在那儿,但这是地理西厢记是历史四合院那章介绍了清朝北京四合院的一些规则,等级区别,但哪有地理好几个这样的章节,似乎写了什么,似乎又看不明作者意图。
更有些章节的观点却让人存疑。比如“一万年前的世界与中国”。作者比较采集和农业的优劣为采集获得高蛋白高能量,农业付出更多劳动却只得含碳水化合物的低档食品,因而只有在外界压力下才会从低付出高回报的采集转变到高付出低回报的农业,而随着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资源缺乏就是推动这个转变的外界压力。这个观点逻辑不通,或不完整。首先,关于采集和农业的优劣比较中,作者忽略了采集的不确定性和农业收获的稳定性,稳定获得对生存更重要。其次,只有当农业收获达到食物满足,人类才可能从迁徙变为定居,再因为稳定收获而增长人口。“人们被迫定居下来,通过收获自己种植的庄稼养活自己,”这似乎颠倒了因果。
因为各题材章节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作者为制造联系而按朝代排列顺序比较牵强——全书缺乏系统性,也没有一个贯穿的主旨,但当作茶余饭后的小文来读,还是很有意思的。根据后记得知这是一本基于教课内容、并利用封控时间编撰出的书。可喜可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