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是拉美文学大爆炸下的遗珠,被加缪极度推崇。某种程度上,巴勃罗与加缪笔下的梅尔索及巴勃罗笔下的性转版本玛丽亚没什么大的区别。玛丽亚这个名字在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意义是不需要解释的,在巴勃罗也讲女性的一切美好都寄托于其身(哪怕大多都是臆想)。巴勃罗初见玛丽亚是因为玛丽亚发现了他画作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正是巴勃罗自己在意而无他人理解的地方(有一位朋友给予批评)。人只会爱上自己,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自己。巴勃罗最开始的癫狂表现在于玛丽亚还未表达任何见解,便认为两个人的想法一致。他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理性与感性、直觉的抗争,甚至充满了孩子气(哪怕这是自己知道的)。假设这个爱只是母亲之爱或者是姐姐之爱也是最好的情况。巴勃罗无疑是聪明的,直觉也是可靠的。他的多次试探得到了他意料中的效果,而正是这些让他认为自己的臆想都是完全正确的。实质上,他又根本不完全相信理性和直觉,杀死玛丽亚也不是因为他的直觉又一次应验。如果他相信理性的话,他就不会再次进入那个状元了。对于巴勃罗来说,怀疑一旦产生罪名便一定成立,同时必定审判自己。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会淡化巴勃罗的癫狂,很大程度上甚至会以为最后的谋杀是突然爆发的。要追溯根源的话,巴勃罗有很强的恋母情结,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暗示儿时就已经被母亲抛弃。最稳固的关系的缺失使得其缺乏安全感,转化为强大的占有欲。他不停地问、紧逼,让玛丽亚说出了:“你真是残忍得令人难以置信”。两个人的所谓爱情过程中也充满了无休止的质问、不信任、极度嫉妒和主人公的绝对占有欲。巴勃罗一直在隧道中前行:“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条隧道,一条阴暗孤独的隧道:我的隧道。在这条隧道中有我的童年、青年和我的一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