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姚洋老师为一般大众撰写的经济学科普读物。1-3章涵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发展历程。4-6章介绍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以及对普通人的意义。7-9章则探讨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作者自身学术经历。同时,附录中收录了作者为《南方周末》撰写的五篇专栏文章。
作者认为经济学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优势在于方法论。通过理性人的基本假设,经济学可以建构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而不是预测未来。学习经济学不一定能赚钱,经济学家也不能左右国家大政方针。学习经济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人能够从人性的底层逻辑出发思考社会。
作者认为DaronAcemoglu继承了诺斯的制度学说,在方法上有进步,但思想上没有超越诺斯的范畴。Acemoglu认为中国的制度类型是「攫取型制度」,无法支持长期发展,但这与中国经济腾飞的现实不符。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努力做出反驳。
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各不相同。与政治学相比,经济学更注重方法论,代表人物包括肯尼斯·阿罗(阿罗不可能定理)、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亚马蒂亚·森。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经济学与政治学的融合相对较好,实现了方法上的统一。但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距离比较大,因为某些社会学家更注重对现象的描述,例如贺雪峰只做描述,不总结理论。相比之下,经济学更强调理论的建构。作者认为,日本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相对比较落后,因为日本的学术传统更注重描述,而不是总结,所以学问难以传承。
作者列举了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例如价格双轨制(张维迎)、国企改革(厉以宁)、电信改革(周其仁)。此外,作者还列举了中国经济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如经济转轨(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樊纲)、财政分权(钱颖一、许成刚)、发展战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官员激励(李宏彬、周黎安)。
谈及学术论文写作,作者认为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经济学研究的不可能三角包括好问题、合适的方法和没有人做过。而不好的选题则有几种:修改别人的模型假设、没有清晰了解经验事实、逻辑正确但机制不重要、研究决定因素(难以穷尽、没有故事)、使用旧方法和数据处理旧选题。在实践中,要注意到数据是做经验研究的首要任务,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故事,并从多个方面验证结论。同时,还要合理处理内生性问题。在写作方面,需要在前言中概括故事,说明文章在文献中的定位,清晰地列出文章的结论,直面局限性并多使用简短的句子,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和引用。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现代经济学。然而当时的研究特点仍然注重调查,特色是做深入调查,写调查报告。1994年中央财经大学东亚研究所成立,中国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博士生开始学习三门「高级课程」(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需要通过资格考试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也开始翻译国外经济学教科书,如梁晶工作室和经济科学译丛。当下,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设定自身的议题,不能只是为了发表,即使现在中国已经发表了越来越多的top5文章。举例来说,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经济系faculty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文章,但缺乏影响力。因此,除了注重严谨规范外,好的经济学研究还要具备问题意识,并关注政策含义。例如,JamesHeckman数十年来一直关注幼儿发展问题。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多做正面的研究,解释中国为何能够成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