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时期,我常常去县城的新华书店。那里除了售卖教辅之外,书籍的价格非常昂贵,基本上都是原价购买。当时,我对书籍和书店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感和崇拜。我认为撰写书籍的人一定很厉害,因为书就像魔法一样,仅仅通过将文字刻在纸张上,就能使其永恒。
后来,我看了《娱乐至死》这本书,接触了传播学和媒介理论,突然之间我意识到自己对书籍的崇拜或许也是一种“印刷术崇拜”。静止、永恒不变的文字是我崇拜的来源和对象。随后我接触了虚无主义和解构理论,我开始思考,对于书籍和其他喜好(如养花、养草、遛狗、购物、打游戏等),它们之间到底差别在哪里呢?这些都只是我们喜欢的一种东西而已。
接着,我接触到了空间和异托邦理论的观点,我又开始认为阅读书籍和逛书店都是建构异托邦的方式。在阅读空间和书店里,我们抽离自身,与现实疏远,进入到异托邦的空间中。
总而言之,我的心路历程非常曲折。以前,我对情感这类想法总是被一些神秘的、类似于宗教的语言所所误导。书籍是否必须被敬畏和崇拜?从事文学是否意味着一种情感?情感的产生是否需要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
凝固在实体纸张上的文字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实体的书籍才能真正被称为书籍吗?也许这就是文学之所以浪漫的原因吧。凝固的文字、翻动的纸张、定格的人物,都是静止系美感的一种体现。在信息技术横空出世之前,阅读本身就代表着书籍和读者的一体。
然而,现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