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在本书讨论的范围内,指容易接收外界刺激和共情的特质,这就意味着脆弱和容易受影响。相比之下,韧性则相当于防御,就像免疫力一样,能够把感受和伤害隔离在外部,但同时也意味着麻木缺少共情。敏感既有向内感知(自我情绪)的特点,也有向外感知(环境和他人)的特点。我曾经读过一本修行的书,读完后感到非常愤怒。现在想想,这本书可能和钝感力的方向一致,毕竟它是写给那些无力反抗的人的。社会环境的不公让人感到痛苦,但责任却被归咎于个人。许多修行的书籍都要求你泯灭欲望,像一根枯木,但人毕竟是人。有些人认为:“你生气是因为你选择生气。”这似乎意味着你必须对你的愤怒全权负责,控制你的情绪。然而,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你更加内向。
在以前的皇权社会中,草民们只能用来世逍遥等概念麻痹自己,因为否则就过不下去日子了。但是现在,即使是草民,也可以相对有力量,我们要求更好的环境和生活。我们应该给自己多一些选择权,特别是对于不公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事件,应该勇敢地发声,至少给勇敢者以掌声。这可能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攻击性。在过去的战争中,恩斯特·容格尔曾说:“在战斗或战争中,人类的一切协议,像乞丐打补丁的破烂衣服一样被撕碎;人的兽性,像一个神秘的怪物,从人的灵魂的谷底跃起。”除了敏感和文明,人类内心深处原始的野性是处于理性和道德之外的。就像神经元喜欢吞噬某一种情绪,可能是恐惧痛苦悲伤。得了焦虑抑郁的人们,是否因为文明无法宣泄这些“活力”,只能向内压抑,自取其祸。现在的社交网络正是一个巨大的共情机器。每天都有海量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会找到最具相同气质的一群人。我们经常为事件评论,难免会带入自己的立场。抑郁症和焦虑症也变得时常听闻。我们前所未有地关心自我,关心自己是否过得开心。我们也希望周围人过得开心。然而,当朋友向你抱怨生活、工作或感情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因为一时糊涂或习以为常而无从回应。一本书中提到了人们可能采取的三种措施:一种是“重视倾听、顺着对方的情绪以对方为出发点”,但这样做的弊端是只了解到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信息。第二种是“以我为中心,往往开头是如果我是你”,但这样做可能显得冷酷。如果想要谈话有所收益,那么除了“以你为中心”的共情视角以提供情感支持外,给出更多的意见,跳出对方的视角是必要的。最后,书中提到了一种“我见你未见”的理念。这意味着“我感受到的是你未感受到的东西”。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发现最不起眼的细节,用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即使只有一瞬间)。然而,如何实现这样的感知,没有经历过却能感受到,这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据该书介绍,有些犹太人在纳粹战争中经历了洗礼,而这些人与没有经历战争的人相比,在传达情感时有着质的差别。即使是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的伤痛也久久不能痊愈。心理学家通过总结这些经验,得出结论:真正经历过的人,无论何时讲述经历和情感,都能产生能量级的巨大差异。正如这本书导言所言,这本书没有给出一个公式或结论,帮助读者处理敏感和自我的问题。书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问题,作者也在思考中,同时坦诚地留下了疑问。一切仍在路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