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生于北京,但成长于西安。初中还未毕业便到农村插队。下乡生活是他了解绝大多数国人生活的学校之一,后来他把一些细节在电影里呈现出来,比如将《选集》眼界从小就打开了:8岁就能看《静静的顿河》以及很多世界各地来华访问的歌舞团演出,15岁看完《战争与和平》,下乡带一箱子书。
年轻的芦苇热衷于绘画。他通过自学、拜师学画,1971年招工到空军修理厂,在父亲支持下辞工。在家自学,并参与了读书会。
1976年通过招工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因为有美术基础分到了美工组,并幸运地遇到了改变很多第五代电影人命运的老厂长吴天明。起初他的工作是为电影画布景,加入青年工作小组后偶尔会讨论剧本,于是和周晓文导演开始合作了两部电影,编剧才能开始显露出来。随后便是和两位导演合作的《霸王别姬》和《活着》,可惜之后再也没有合作,并公开批评了《无极》和《英雄》。
他曾说,“我当时觉得中国电影真正的创作从《霸王别姬》开始了,哪曾料到它成了终点。”从这话可以看出芦苇非常热血愤青。
在戏剧性结构问题上,很多导演都是外行,现在才开始重视对结构的研究,以及叙述的完整性和戏剧性。对于张艺谋,他认为不懂戏剧结构,而陈凯歌很有诗意,但是不懂编剧。他的直言不讳也体现在对《白鹿原》的批评和同时对《惊蛰》的大为赞赏。
他的细腻入微的研究方法估计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他给人物写相当于小型传记的人物分析,阅读海量资料并做相应访谈。至于《霸王别姬》,他谈到了和李碧华的一些冲突,认为小说是二流,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改,最后反而后期出版的小说收录了很多电影内容,包括人物塑造和情节都有大幅改动。而电影所有情节在京剧界都有出处,比如袁四爷迈着台步走上刑场,辩论现代戏是不是京剧,他光京剧人的回忆录可能看了一二十本。
“我个人反对编剧决定论,因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但剧本确实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他认为没有商业片和艺术片之分,只有电影好坏之分。“只要有投资,就是商业行为,就有商业性质,必须考虑成本和回报。”但是他自己参与《图雅的婚事》是四年以后才拿到酬金。对于历史正剧,他要查史书,与史实不符的不能写,必须兼顾好看和真实,这里谈到了《赤壁》、《梅兰芳》。中国对世界电影唯一的贡献就是在类型上有武侠片,但是现在已经没落了。
他认为,在外行看来,掌握了编剧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处理几乎所有题材。但我们的导演要在一切方面、一切类型上面证明自己的实力,但只有跟你天性最吻合的类型才是最合适你的,比如他不可能去写科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