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1. 我们社会面临一个问题——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如何生活。人之所以为人,是否在于我们能够行动和生产。
2. 社会现象:很多人期待不工作或者停下来。
3. 解释:惯性定律和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人类抗拒活动,他们不能主动开启任何事情,包括生命本身,只能在某个时刻被迫终结他们。生命驱力试图超越阻碍。二者并存是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世界总是失衡。
4. 我们的生活要求我们不能停止工作,所谓奉献精神都是如此。无论是自我ego或者超我superego,我们都在用理想的自我形象和责任感逼迫自己碰触负罪感,逼迫自己不停止工作。
5. 不停,分神,强迫自己多做,希望什么都不做。艺术是我们人类在休息范畴留下的最后痕迹,让我们接触到没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生活体验。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个屈服于无序状态,所有意义都瓦解的地方。在艺术中,既让人安心,又如同梦魇。也正是这样,停滞的生活拥有的张力可能会重启生活。艺术转化的可能性瞬间化解了这一场景的沉重压抑。艺术,确实是一种反重力。
6. 懒惰不仅仅是一种罪恶,还是通向所有罪恶的大门,因为它放松了抵御诱惑所需的内在自律和警惕。在当下环境,我们如此彻底地将工作中甜蜜而苦涩的果实内化为我们自身价值与意义的衡量标准,以至于将传统观念中对工作的定义埋没在遥远的过去。因此,工作成了我们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事物。而与我们时代相对应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模糊了工作和自由时间的界限,使我们身体和思想都超负荷工作。停下休息就等于承认我们意志薄弱、难以胜任和力不从心。我们的时代将每时每刻都视为生产或消费的机会,也因此睡眠障碍如此常见,我们的睡眠时间日益减少。
7. 基于真知灼见的行动是懒惰与虚度光阴的唯一解药。漫无目的的迂回是接近真理最可靠的途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