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不如看一看楼下邻居的花,再挑一挑父母头上的白发。
这是梁倩雨的歌曲:“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的父亲在投水之前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后来,梁漱溟老了,晚年口述就以此为名,说:“人不是渺小,是悲惨,惨在受制于自己。”
佛教说:“众生皆苦,唯有自渡。”老子和卢梭持有类似的观点。前者说绝圣弃智,后者则认为科学是道德败坏的源泉。
相比之下,史怀哲被誉为非洲圣人,他的想法并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快步奔向科技和未来,还是掉头回到过去,都不是他的道路。他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去非洲,实现纯粹服务于全人类的信念。
然而,史怀哲可能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人物,但他的外甥萨特可能更为熟悉。他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哲学家、神学家、医生… 他的著作等身,是非洲丛林医院的缔造者。他14次前往非洲办医院治病,并且在这片土地上安息,奉献了30余年。
《史怀哲自传》是当代世界社出版的图书,书中史怀哲简述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人生历程,充分阐述了其对生命的思索及核心信念:敬畏生命,献身人类。
史怀哲始终对人间疾苦感同身受。在20多岁的时候,他发誓30岁前投身学术,30岁后献身人类。于是,他在30岁生日的时候下定决心前往赤道非洲,实践自己的信念。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英雄主义。相反,他认为只有在每项工作上找到价值,对每件事都充满责任感并全力以赴的人才能成为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探险家。
在献身的同时,史怀哲依然在寻找着连接不安的内心与动荡的世界之间的根本信念。直到1915年9月,他行舟在非洲的丛林里,突然有一天,他仿佛获得了启示,有一道光照亮了他的内心: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首先是渴望活着,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是更充实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同样敬畏其他生命,相互依存,共同抵抗非必要的死亡和毁坏。我们是一个更高更辽阔共同体的一部分而共存。
敬畏生命一方面是接纳自己,也接纳世界的流动不居。另一方面,则是攀登,从内心的信念出发,去肯定生命本身的价值,连接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攀上意义的高地。套用加缪的话说,史怀哲是幸福的,因为追寻信念本身足以充盈人的心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