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老师的中国美术史卷三收录了他在1994年至2019年间撰写的15篇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1. 《公元2世纪的天界图像——以武氏祠“后石室四”画像石为例》阐述了古人对“天”这一非人格化神明的认知,通过祥瑞和灾异征兆表现其存在。
2. 《私爱与公义——汉代画像中的儿童图像》分析了汉代画像中反映孩子与生身父母的亲人关系和父母亡故后对亲戚等私人关系的焦虑,以及通过道德准则教化和社会责任约束保护孩子的生存环境。
3. 《清帝的假面舞会——雍正和乾隆的“化妆肖像》以两幅画像——“平安春信图”和“雍正帝化妆肖像”、“是一是二图”为例,解析了其政治象征和自我塑造需求。
4. 《再论刘萨河——圣僧的创造与瑞像的发生》分析了敦煌藏经洞“刘萨诃和尚因缘记”写本中的政治象征,说明了故事中瑞像复原的隐喻意义。
5. 《画屏:空间、媒材和主题互动》举例说明了屏风图像在画面中构筑图像空间的作用,以及长卷与屏风视觉观看角度和视觉叙事方式的差异。
6. 《屏风入画——中国美术中的三种“画中画”》通过“韩熙载夜宴图”、“重屏图”和“堪书图”三幅作品阐述了叙事性手卷中屏风的作用和山水屏风意象承载的“高士情怀”。
7. 《眼睛就是一切——三星堆艺术与芝加哥石人像》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为例,说明了不同社会阶层对眼睛的信仰和恐惧。
8. 《玉衣抑或玉人——满城汉墓与汉代墓葬艺术中的质料象征意义》分析了满城汉墓刘胜“玉衣”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作用。
9. 《陈规再造——清宫十二钗与红楼梦》以“雍正十二美人图”为例,说明了清宫中“私密性女性化空间”的内在二元性。
10. 《图画天地》阐述了古人宇宙观在三维建筑形制、墓葬结构,二维画像砖、帛画等并行发展的图像系统中的展现。
11. 《城市寺庙、可移动佛像及行像礼仪》以“洛阳伽蓝记”行像礼仪记载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两尊佛像为例,说明了行像礼仪对佛像的影响。
12. 《世界是个大舞台——雅、俗艺术中对戏曲的表现》以“东汉百戏像”、“沂南北寨墓画像石”、“明刻西厢记插图”等为例,分析了民间百戏和地方艺术传统对雅艺术的影响。
13.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汉代丧葬艺术中的柩车与魂车》通过墓葬砖石雕刻形象的分析,区分了在柩车与魂车的运动方向上的不同寄托思想。
14. 《正面和背面——康熙皇帝屏风和“历史物质性”概念》通过分析“故宫博物院藏双面康熙画屏”,说明了康熙屏风与紫禁城建筑形制的互动以及其幽深隐秘的想象空间。
15. 《体与面的协商——朝向对身体表现的另一种叙述》以多幅作品为例,分析了人像美术史发展中对身体和面容的侧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