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很吸引我。这本书陪伴我去了长沙,在省博市博观看了不少出土的古剑后,重新阅读这本书也格外有味。我被吸引的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是选题。近年来,微观历史写作越来越受欢迎,但即使在这么多作品中,剑或者更细化来说,道教法剑依然是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主题。平时看的武侠、仙侠等类型片中总会有配长剑风度翩翩的大英雄。似乎我们对剑文化并不陌生,但要真要写出点东西来,也绝非易事。
其次就是写作背景。这本书竟然是作者的本科毕业论文!已经读研正每天被论文折磨得发愁的我,对此敬佩不已。虽然专业毫不相关,但还是相信苦功不负有心人。
这本书使用了很规范的论文写作格式,分为三章,每章三个小节。系统梳理了道教法剑信仰的历史缘起和发展脉络,逻辑清晰,为读者全面展现了法剑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作者从缘起出发,一路向下介绍法剑信仰兴衰,兼论必要的铸剑技术、神话传说以及重要史实。
通常认为,剑的主要功能是被用作武器战场杀敌,然而,大概在东汉之后,剑的这个使命便宣告结束。回想一下,印象中的三国英雄好像确实没几个用剑的。这也很好理解,军队作战看的是杀伤力,远距离的弓箭或更长的戈戟显然比刺戳为主要动作的短兵器——剑更适合。于是,剑在我国古代是德行、才能的象征,也是彰显特定阶级地位的手段,无论是“季札挂剑”还是“伍子胥赠渔父剑”都能体现这样的文化传统。
与此同时,以剑随葬和羽化登仙也是剑的另一重文化内涵。大量的考古资料都证明了各类材质的剑器在墓葬中的重要地位,追问缘由,则要讨论到法剑的道教超越世俗层面的功能。然而伴随历史文化的嬗变,法剑信仰内含的鼓舞民众勇气的不死因素在被利用的同时引起政府的忌惮,再加上其他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攻讦挞伐,作为实体的法剑信仰也不可避免走向衰落和“内在化”。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剑文化经历了“周秦早期作为兵器和贵族象征-周秦晚期百官仪制组成部分-汉晋时期不同阶层男子配饰-汉唐时期道教法器-唐中后以降驱灾辟邪、内丹炼心-明清以至民国刀枪不入迷信之物”的过程,在剑文化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演变中,也可以一窥文化气质的发展。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当属“道教徒的诗人”——李白。要想读懂李白,首先便要明确他是道教徒。作者详细论述了李白的道教信仰,从孩提时“五岁诵六甲”到后来的“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再到后来求取功名却仍然未能脱离道教特质和赐金放还后的“仙药满囊,道书盈箧”,不愧“谪仙”之名!文章指出,李白诗词中的剑不仅是英雄装束侠义化身,也是至高权利的象征,是灵气缠绕的神物!带着这样的知识背景再去读李白的作品,会有全然不同的理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