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先生对《聊斋》的凝练概括和高度评价。
说起《聊斋》,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跟老妈一起熬夜追剧的画面上。人菜瘾又大,想看又不敢看,每次都是搬个小凳坐在我妈身旁,可怕的画面一出来就往我妈身后躲。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个画面好温馨啊!
之后除了阅读过中学课本上的几篇选文外,再也没接触过《聊斋》了。前段时间偶然间看了《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狐卷》,读得非常过瘾!
马老师的讲解太有意思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读的过程中几次三番与之共情,与书中人物同喜共悲,揪心处落泪、生动处展眉……马老师对《聊斋》的研究和解读真的太到位了!太绝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古言诚不欺我。
以前看《聊斋》,看得是剧情,是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如今看《聊斋》,看得是蒲松龄的抒怀言志,看得是古代志怪小说的中兴。这本《妖卷》和《狐卷》一样精彩,马老师从《聊斋》中精选了22篇与“妖”有关的故事进行讲解,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风格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结合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发掘每一个故事背后的深层内涵。在蒲松龄理想主义的构想之下,一批重诺、重情、重义的“妖精”泻出笔尖,跃于纸上。
《赵成虎》中,老虎不吃老太太的儿子承诺给老太太养老送终,像儿子一样悉心照顾老太太。《八大王》中,巨鳖因受冯生放生之恩,以鳖宝相赠,帮冯生换回泼天富贵。《石清虚》中,太空石与爱石者心心相印,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守护着爱石者。《橘树》中,受小女孩爱护的橘树以累累硕果报答、以憔悴无花哀别。
马老师以轻松诙谐的语言,解读一个个“妖精”故事,减轻了阅读负担,同时又让我体会到300年前“聊斋世界”的多彩玄妙。正如北京大学五组吴组缃曾言:“对于《聊斋》,我们应当一篇一篇加以分析评论。因为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各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必须逐篇研究,探求其内在的精神和艺术特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