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短篇集的顺序,通常先读选集题目的那一篇。因为它无疑昭示了编者对于作者的最重要的评价,同时也很可能是作者风格特色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浏览目录后我选择从《蓝牙》开始。在工作日的早上七点,读一个离当下不远的故事应该不会牵涉太多精力。这个故事的舞台在丽江,团建也好,个人游也罢,总归是都市男女短暂逃离到云南,只是不是所有“去有风的地方”的旅途都有个美好、梦幻的结果。
第二篇读《档案》,第三篇读《骑楼》。从人物、情节到语言风格,都让我仿佛置身少年时代读报纸的厨房之中。那时候家里厨房小,为了挡一挡炒菜时迸出的油点,电饭锅上总罩着一张大开版的报纸,等它发黄、变脆就换下一张。于是我得以在洗碗的时候读一些完全不同于《读者》《意林》的连载。这些“成熟的社会故事”里总是上演“在给自己的爱人筹备惊喜时撞破对方出轨”,但也不止于此:这里没有心灵鸡汤里那种完美的人,每个人物都在做自相矛盾的事,比如对最爱的人讲最难听的话,又如同时爱上好几个人,再如天天哭穷却在发财路的起点临阵脱逃。这些都属于“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遗迹。
这么想着,我大致检索了本书选篇的发表年份,按时间由远及近,得出与目录不同的顺序:
《骑楼》2003;《暖死亡》2007;《档案》2009;《金石》2011;《翻墙》2016;《跑风》2020;《蓝牙》2021。
全书结束,直观感受是按照上面的顺序,作品的厚度递减:
《骑楼》要讲的当然不是小城男女见异思迁的这点事,就像水路运输由盛转衰给主人公父母造成的可以言说的落差,崭新的高层与老旧的骑楼酿成了新一代无可言喻的迷惘与伤痕。
《暖死亡》里把一个正常人变成400斤“庞然大物”的当然不是挖空心思满足丈夫口舌之欲的妻子,真正的原因在文字之外的青天白日之下,至今仍有很多人视而不见。
《档案》似乎抛出了一个问题:一辈子同在一村的乡土手足情与大都市里让手足当工具人,你选择哪一个无论你想选哪一个,浪潮终归会将你推向唯一的答案。
这种“从小人物身上读到时代”的感觉,在《跑风》里明显变淡,二十多页读下来的感受跟每年春节在微博上看“都市丽人返乡变翠花”之类段子的体验相近。尔后,回想《蓝牙》,近乎于一篇“都市情感号”的公众号推文了:主人公1995年看东爱的反应与我2005年看东爱的反应无异,《突然发生的爱情》也曾经在我的某些节点时刻突然闯入耳朵,但如此“要素齐备”的故事却引不起内心的一丝波澜,毕竟缺少的东西不是一星半点。
在传播媒介、市场导向、评判标准等变化不断侵蚀直面真实的严肃态度的当下,回顾曾经的作品内外那真实、严肃的关切,很有必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