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吾更常做主语而非宾语。这是更单纯的自我表达,而不涉及与他者的关联。而我更强调和他者关系的界定,是在人物之中的场域显现的自己。后者是更偏向空间的定义方式,我拥有位置,我的身体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在这空间中,我与你和他相互排斥。而吾是自我,不是他我。他人不能了解“吾”,即不能了解我的“心”,但是能够了解“我”,即我空间中呈现出的形。在他者眼中,我的身便是我的代表,但是我的身不是我的心。因此庄子对形与身的故意扭曲,与丧我的立场是一致的。
而“吾”是向内的,时间的,是自我意识。它是意识对自我的理解和把我。只有建立在时间的连续上,吾才得以成立。如果忘记了昨日的我、上一秒的我,那么我们会忘记自己是谁。而他人能面对的只是“我”,因此会对上一秒与下一秒的我是否是一个人产生怀疑。因为他们不能认识到“吾”。人们认为“我”是“吾”,也是身遮蔽了心。
因此“吾”是要扩张的,“我”是要缩减的。后世“我”的用法取代了“吾”,可能与儒家精神的扩张有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