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知识扩展类的书籍,介绍了“厌女症”的英文词汇为misogyny,中文翻译为“厌女症”。然而,很多有厌女症的男人实际上喜欢女人,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该词汇还有另一种不太易懂的译法,即“女性蔑视”。这些男人只把女人视为泄欲道具,无论是哪个女人,只要她具有裸体、迷你裙等女性符号,就能引起他们的反应,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如果男人身体中没有这一机制,性产业就不会形成。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中,厌女症位于核心位置。在这个秩序中,无论男女,都无法摆脱厌女症的包围。厌女症就像物体重力一样弥漫在这个秩序体系中,以至于人们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不过,厌女症在男女身上表现形式并不对称。在男人身上,它被称为“女性蔑视”,而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男人之间的性爱关系被称为同性恋,为了避免与这种同性恋产生混淆,塞吉维克(Sedgwick,1985)将不带性爱关系的男性之间的纽带称为“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在日语中,homosexual被翻译为同性爱,但homosocial至今仍未有一个恰当的对应翻译。塞吉维克的那本书,在日本的书名为《男人之间的纽带》,这种翻译方式也许是最恰当的。homosocial与homosexual,两者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为了尊重这种语感,本文作者不勉强采用和式词汇翻译,而是采用了音译的方式来呈现。
厌女症的判断标准至今仍然有效,它绝不把女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性的主体,而是将女人客体化、他者化,更直接地说,就是歧视、蔑视。男人的同性社会性欲望建立在厌女症的基础上,由恐同来维持。无论在哪个层面,都存在着厌女症。在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中,“无人气男”的厌女症表现为一种排斥和侮辱,他们把这种“无人气男”当做一种侮辱。而儿童性侵犯者的厌女症表现为试图寻找一种可以毫不费力地满足自我欲望,不会抵抗的“小孩”。在父权社会中,“皇室”的厌女症表现为对女性高等身份或继承权力的歧视。厌女症无处不在,当代女性主义者认识到了它并决意与之斗争。她们一步一步摆脱各种形式的歧视,成为独具魅力的新时代女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