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我对本书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面面俱到。从家庭关系和成员地位的变化,到遗产的继承;从村子的地理分布,到村民职业的划分;从传统家庭手工业的兴衰,到近代资本冲击下的农村变迁。内容覆盖得实在是全面和细微,让我不禁感叹费先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付出了多少心力才能完成这样一次实地的社会调查。这种朴素的务实和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与方法,值得现在处于物质丰富时代的研究者们好好学习和反思自己。
在初读这本书时,在书籍的大概第15页处,在作者所做的前言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该年冬,在瑶山里迷路失事,妻亡我伤。”寥寥几字,费孝通先生并未详细展开阐述具体的事件经过,但是我却受到了一阵冲击,紧接着是强烈的心酸和长久的沉思。在我的认知中,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调研活动,就是去某些地方进行一些具体的访问和了解,其过程应当是相对轻松简单的。然而这句话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调研活动,也会因所去地域和实践过程的不同而可能变得异常艰险困难,甚至会有学者需要为了对学术的坚定追求而付出宝贵的生命。因此,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怀着相当的敬意来品读每一段文字的,这段文字背后的付出不允许我们潦草。
在阅读《江村经济》一书时,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主要是对关于书中所提到的那个村庄——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各种民俗、风俗、文化等感到新奇和不可思议,并且也对他们的一些风俗持不理解态度。我主要读了开弦弓村的社会习俗、家庭生活和亲属关系这三个部分,但仅仅局限在关注了解农民的生活、文化、习俗的浅层次阅读,并没有深入挖掘这背后潜在的价值观和假设。我对书中江村当地挑选儿媳的板块记忆尤深,书中说“挑选时主要考虑到两点:一是身体健康,能生育后代;二是养蚕缫丝的技术。这表明了对一个儿媳妇所要求的两个主要职能,即是,能绵续家世及对家中的经济有所贡献”。而且“配偶由父母选就,婚礼由父母安排。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保证生育男孩。如果当媳妇的没有能力来完成她的职责,夫家就有很充足的理由将她遗弃而无需任何赔偿。妇女在生育了孩子之后,她的社会地位才得到完全的确认”。
以上两句话是有矛盾之处存在的,即:既然生育后代如此重要,为何女性的地位还如此之低呢?初次阅读,我可能只是感到难以理解和不赞成,并没有深入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现象,但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有所体会。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生育后代如此重要?为什么后代会有男女的性别歧视?为什么对女性的考察偏偏是养蚕缫丝的技术?其实是因为,在长江流域土地有限,妇女等劳动力相比男性显然在耕作上有自然的不足,所以,生产力的需求更偏好男性。考察养蚕缫丝的技术是因为当地蚕丝业发达。这样来看,我们就更能够理解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蚕丝业是他们的一项重要经济支撑?想清楚这个问题,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江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困境。
我觉得看这本书不仅仅只是对书本所讲内容进行学习,了解并领会“江村”各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而是更多地学到了费孝通老先生对“江村”进行调查的方式、记录收集数据的方法、资料的真实性等。并且阅读这本书还丰富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要找到一个现象、一个问题的根本所在。
对于我这种对经济学基本全无了解的“小白”而言,这本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子,引导我初步探知和感受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经典就是经典,是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人都可以读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