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个人的结论,并不是直接说“你的结论是错的”,而应该深入他的论证过程,在逻辑上说明对方的错误。
上野千鹤子老师的《厌女》正是从逻辑上去向读者展示厌女症究竟如何产生、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厌女症究竟是什么,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可能会多种多样,但是书中从根源出发,抽象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概念——男人为了成为性的主体而将女人的蔑视深植于自我确认的核心。
厌女症其实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很显然并没有跟上社会的进步,属于维持旧有制度的落后秩序。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就是对厌女症落后于时代感到不满、搞到不适应的人。我们其实都生活在这个厌女症存在的社会中,甚至于自身就存在着“厌女”。
书中最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女性的惯性评价。深切的举例就是,一次使用教室多媒体,我没找到一个操作页面,老师说有没有男同学来操作一下。当然老师可能也意识到了这句话的不妥之处,找补了一句可能男生比较懂这个。最后,还是我帮老师调适好了,因为班上没有一个男生起身帮忙,也是颇为无奈。对于某个女性群众的整体评价,很显然如果要找一个评价标准,“归根结底是被男人选择、由男人赋予的价值”。书中使用的载体是一种分数尺度,“女人的世界被这数种尺度分离隔断了”。而我们自身应当思考的则是如何跳出这个固有的评价体系,真真切切地发自内心对他人做出个体化的评价。
现实情况中的很多人其实对于厌女症的态度,正如书中所说的“例外”位置,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中立的,但其实这也是站在了产生厌女症的父权制一方,并协助对这种体制的强化和再生产。认识到别人身上厌女症的存在,其实也可以反思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当下的社会中,“原谅过去的自己,与那个自己和解,将那个自己怀抱在我心中就好”,真正做到自己的强大和独立,不依赖于外界事物对自己的抬高或贬低。做自己的自己,是一件很难,但是颇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