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尚未成熟的小男孩的视角来观察米格尔街的居民,描写他们的行为和对话,这种碰撞出微妙心理图景的方式,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共鸣之地。例如,在《大脚比佛》中,“我”不知道比佛的秘密时,害怕比佛,但当“我”知道比佛的秘密时,比佛会在“我”和众人一起时盯着“我”。这种客观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更容易地了解其中的心理变化。 这位作者对于文化、地域和身份的漂泊感以及相关的文化相对陌生,因此孩童的视角更贴近于像我这样无经验的读者,阅读起来并没有过重的历史负担感。甚至因为童真的讲述方式,这种文学里并没有世俗的功利评价,反而有一丝喜剧色彩。在故事中没有名字的木匠波普、乐于当小丑的艺术家摩根、总也修不完车的摩根、“救世主”曼曼、梦幻诗人华兹华斯、火辣“主妇”劳拉、渴望成为拳击冠军的比佛等人物,在这个地区的困境中生活,用一种自爆又自嘲的方式,留下生活的痕迹。 沿着这条生活的辙痕,读者能够看到身份认同、殖民、政治、父权宏大、复杂的主题。这是渗入其中的。 整个《米格尔街》的故事主线是“我”的成长。在整部小说中,“我”既是还未涉世的米格尔街道居民,也是游学多国成长的“我”。他的两重视角叙事相交,形成了一种伪自传的感觉,简洁又真诚。就像看电影时,画面上细致的特写是真诚的,一边旁白在克制地解读着画面是价值评价上的真诚。 “我”的成长经历也让米格尔街隐在了回不去的记忆之中。在小说中,这个地方是灰黄色的、皱皱的,是边缘人的舞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