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是在同城读书群组织的线下共读活动中。当时大家投票选出次月的共读书籍,而这本书以压倒性票数获胜。作者薛兆丰是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长期关注法律、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出版了多本经济学相关书籍,其作品持续影响着读者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这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原型其实是源于作者在"得到"APP上开设的在线经济学课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由于原课程的讲稿实在太多,也偏向于口语化,于是在这个基础上,由薛兆丰本人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内容提纯精编,转化为正式的书面语言后出版上市。
首次出版时,该书超过26万人学习,并且上架后销售火爆。每一次再版,封面上的这个数字也跟着一路攀升,从最初的26万人到40万人、50万人,到今年最新的修订版面世时,这个数字又再创新高,已经变成了60万人。最新版的书籍后面还附赠了一份彩色印刷的铜版纸知识地图,将书中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分类,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该书中全面介绍了生活中的经济学核心概念——稀缺、成本、价格、交易、信息不对称、收入等,用大量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场景通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各种实际场景,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它是一本体系完整、更贴合中国人实际的经济学讲义。
例如,书中讲到关于婚恋中的经济学,提到了一个词叫“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投入但没有办法回收的支出。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理解什么是沉没成本并不难,更难的是在发生了沉没成本之后我们能否当机立断而不是被沉没成本所影响。在恋爱中,最初往往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百般甜蜜万般好。但是当热情消退理性逐渐回归后,面对开始显现的各种矛盾和摩擦,浮出水面的缺点和小毛病,大多数人都会开始冷静判断能不能有效磨合,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有些人也许能做到保持理性,及时止损。但更多人可能会因为舍不得之前投入的沉没成本,比如付出的时间、青春、金钱等,明知不合适也不甘心就此分手,总想着能挽回,总等着奇迹发生。这样拖拖拉拉的过程无形之中又使得沉没成本更进一步增大了,在下一次做决定时又会被再次影响,无法做出明智的判断。
但是,沉没成本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书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就是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就如上文所述,沉没成本作为不能够回收的投入,人们都会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也可以故意做出这样的举动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决心,也就更容易获取他人信任。
看到这里突然就明白了现实中一些事情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比如恋爱中情侣在身上刺青对方名字;银行选择在城市的繁华地段斥巨资购买而不是租赁写字楼作为办公点;还有生意场上的酒喝得越凶合同越好签的现象,其实都是在以沉没成本来博取对方的信任。当理论结合实际,经济学不再是枯燥的表格、函数,而是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疑惑时,也许学习经济学的畏难情绪就会少一些。当我们学会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评判;学会在抱怨和指责之前先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也会变得更加理性、悦纳和进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