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城市规划教科书的4年前,我有过一次到美国的特种兵式旅游,对书中提到的纽约、华盛顿、波士顿、旧金山和芝加哥都有直观的印象。曼哈顿的帝国大厦夜景、华盛顿的博物馆建筑群、波士顿的新英格兰格调、旧金山连绵起伏的湾区与和芝加哥湖畔棋盘的布局,诸多独特的风格都曾尽收眼底。而简·雅各布斯给读者带来的并不是对大城市病或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直接批判,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论证城市的基本功能(安全)和居民与街道的交互关系,进而提出一种规划人类理想居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美利坚只是路过,表象的世界如过眼烟云,而阅读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对自己生活过、始终热爱的城市家园在过去三十年变迁的反思。生在天津,工作在北京,部分亲戚在上海,三大直辖市对我都有家的属性。所以同书的作者相似,我并不是完全以游客的视角仰视渺小的个体与千万人口巨无霸之间的天梯,而是以城市居民的身份、以主人翁的态度审视我的居所是否朝着宜居的方向发展。
天津这座我曾经用自行车轮丈量过的城市早已实现现代化,整洁的中西风情合璧的街道、优异水准的治安和四平八稳的生活节奏等都是她的新标签。但此情此景距我儿时的记忆有一种微妙的变化,用书中理论的解释是生活场景单调了、天津味儿淡了!曾经无论哪条街道都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式样,海鲜贩、烧烤摊、小卖部、煎饼亭、板栗铺、五金店……而如今则是理发店、药房、地产中介和银行四件套的往复循环。可以下判断说,发达互联网经济下人与街道发生物理接触的机会极大的减少了。
北京与上海这两座一线城市之所以在人才吸引力方面领先,宏观上讲在于工作岗位类型与休闲娱乐生活的多样性。北京的博物馆群赋予历史爱好者纵览上下五千年并舒展人文情怀的空间,横向的在与众多富有见地的观众沟通交流中我也受益颇丰。但按照书中理论,我领悟到北京部分区域功能的单一性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矛盾,无论是公共交通或是私家车通勤,潮汐现象较为严重。作为对比,上海市在区域功能上的规划略胜一筹,仅举一例:某老牌市郊住宅区地铁站,目测早晚高峰上下班通勤人数接近,因此城市整体上地铁拥挤度良好。
最后对比美国几处老旧街区成功摆脱“贫民窟”帽子的案例,给与居民部分自治权,也即是给以对街道功能规划的建议权和改造权,是让城市恢复生态多样性的必要改进。城市在多大程度上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属性,反过来居民对城市才激发出深层的亲情。
(文章限定1000字以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