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教义中,为了反对婆罗门的神我论,提出了一个无我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要义是通过原子论的运动来证明并无一个恒常实在的自我,而灵魂、大梵这类非经验的东西就当他们不存在。在宇宙论上,受庸俗化的轮回观影响,认为人死后会在轮回中变成神魔畜鬼一直不得安息,所以通过禅定,想脱离轮回苦海。阿赖耶识(八识说)由于在佛教无我论和庸俗轮回观(胎生学)下,难以解决谁在轮回中承载种种因果业力的问题。于是有部、犊子部编造了一个叫补特伽罗的实体,认为能承载业力。唯识学则认为阿陀那识(后改称阿赖耶识)能记录人所造的业力,并将其变现。在唯识学中,心识有认识作用,认识对象是相分,即识所缘的对象,并非实有,而是识所变现的影像。见分则是心识的认识能力。阿赖耶识是为解决类似于“灵魂”的问题而设计的,其功能是执着于前六识为自我,并记录各种业果于阿赖耶识种子。外境问题上,有部认为外部世界是实存的,但人不能看到微尘本身,而只能看到微尘的合集。经部则认为我们对物的认识是直接反应于认识域里的。唯识学通过对“所缘缘”的界定来论证外境非实有。在修证问题上,唯识宗与传统禅定并无区别。唯识宗的理论构建使他者成为一种现象。在真理问题上,唯识宗的理论建构沿袭了中观,强调圆成实性,即存在者之存在,同时也认为空性非空非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