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用对话录的方式写的。对话者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哲人。年轻人扮演了困惑者和质询者,哲人则扮演了解惑者和建构者。因为是对话的形式,内容也比较浅显易懂,所以阅读的用时不会太长,如果进行概览,大概1-2h可以读完。
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大众心理自助类读物。他浅显易懂,却又有着自己想要阐述的深意,在当下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当中,它能够很“经济”地让读者找到某种心灵困惑的安慰,获得“啊,原来是这样啊”的知识感受。
书的一共分为五夜年轻人和哲人的对谈,摘录如下:
一: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哲人解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观点:过去并非是“我”之所以是现在的原因。过去的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只是现在的“我”为达成现在某种目的而建构的理由。
哲人在年轻人的质询下再次强调了这个观点:“不幸”不是客观的事实,而只是一个自己为了解释现在状况、让自己当下过得更加理所当然的理由。
(这个观点是很有意思的。当然大道理人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这个观点给了个体一个元认知的视角,也就是,为什么“我”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解释和理解过去?当开始了更高层的理解视角,这种自我觉察便成了让人摆脱自恋的第一步。)
所以,我们的不幸是自己的错。是错在自己对“不幸”的解释和对过去的解释。所以——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解释呢?再往下想一点。
二: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在这一章当中,哲人讲了自卑和自尊的极端两面性,这也是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之中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哲人区分了几个概念。
自卑感:我们对自以为的客观事实进行主观解释,所产生的自卑感觉
自卑情结: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进行使用的状态。
自卑感是中性的,会促进努力。但自卑情结是借口,是将自己认为的失败进行外部归因。由自卑情结出发,会产生一种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发展产物,有时是一体两面。
(摆脱这些的方式是认识到每个人都处于人际关系之中,而人生不是比较得来的,当意识到自己存在着本身就是价值,与他人展开合作,他人优越便不会对自己产生伤害。)
本章我认为阐述到阿德勒建构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思想,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同时阿德勒提出了人之所以存活需回应的明确目标。
行为:自立(我有能力)、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通过这两明确的目标,从而回应以上的三大课题。
三: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因为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课题也来自于人际关系。那么如何去处理“我”和他者的关系呢?
哲人回答:不再满足他人期待地活着,不再寻求外界的认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自由。同时,这种自由需要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是会被讨厌。接受自己会被讨厌,需要勇气。
(这里点出了书的题目,被讨厌的勇气,在阿德勒看来,是个体通往自由之路,这意味着个体不再限制于他人的目光中活、期待中活,这也是从第二夜痛苦来源于人际关系引申而来的)
为了再阐明这个观点,哲人又提出了: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的观点。当意识到有些责任、有些痛苦是来源于对方强加干涉自己的课题,或者自己过分参合别人的课题,便会获得释然。
四: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第四夜是第三夜的再进一步阐发。分离课题确实可以明确个体,但个体又该处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呢?
哲人提出:共同体感觉才能让个体的人感到幸福,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获得归属感要靠自己的努力,也就是:“我”的价值要在整体当中才能获得实现
另外他补充,在一个小的共同体中受挫的话,可以在更广阔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第五夜——认真地“活在当下”
最后哲人的观点:“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已经足够”
(第五夜和前面的联系不是很够,稍显散漫,更像是对前几夜内容不同角度的进一步阐发或者打一打补丁。但读完以后,还是很让人感动。会有一种“原来我是这样强大”的感觉,原来“我”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我”的力量之源“勇气”实际上来自于自我觉察,以及过多的自我意识的消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