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古史考》中记载:“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植物藤蔓和鸟兽羽皮是最初的披裹身体材料。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勿躬》提到“胡曹作衣”,《世本·作篇》载“胡曹作冕”,《淮南子·氾论训》称:“伯余之初作衣也,縱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挨形御寒。”传说胡曹、伯余等人物是黄帝时期衣服冠帽的发明者,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考古发现的骨针、珠饰和纺轮等历史遗存,为人们揭开了服饰艺术史的篇章。
纺织服装的长期演变与发展,起始于最原始和简陋的织物。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腰部围绕简单编结的腰绳,或者垂挂藤蔓、兽皮和葛麻织物等材质拼接的腰蓑式围裙。围腰、蓑衣以及身体各部位佩戴的石材、贝壳或动物骨骼等制成的串饰,形成早期着装形态。随着皮、毛、麻、葛等服装材料的丰富,服装形式发生变化,服装功能也得到改善。披围和包裹式服装成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衣着形态。服装配饰日趋复杂,对服装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形成比较完备的组合着装形式,主要有冠帽、衣裳、鞋履和配饰等服饰类型。在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中,部分彩陶表面绘制有人像,还发现有陶制人俑等历史遗存。这不仅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器物装饰的审美现象,同时也为探寻原始人类古朴的服饰风貌提供了历史依据。
以沈从文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学者早已运用“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代服饰史进行研究,注重对相关文物图像资料的分析。但是,陈芳教授指出:“用物质文化史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必须结合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民族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从个案研究入手,逐步深入展开。这种方法不仅关注服饰的形制,更注重与服饰相关的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服饰的研究将更加全面、深入。研究对象或可以相当广泛……最终希望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将宏观论述、中观考察、微观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这本书正是采用各学科方法来研究服饰史的佳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