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是个十四岁的巴黎少年,酷爱飞行战斗游戏。故事一开头就是托马与妈妈因为游戏的几波交锋。孩子火力十足地把上班回来的妈妈怼得怒火中烧,妈妈的新男友闪亮登场化解母子冲突却又让孩子心里不是滋味…托马的父母离婚了,父亲也不再生活在托马的周围。复活节要到了,妈妈因为工作任务沉重分身乏术,把托马送去了独自在几百公里外农场生活的前夫那,一场人与大雁的冒险故事从这里正式开始。
作者尼古拉·瓦尼耶到底是导演出身,整本书的场景感十足,角色之间的冲突也顺滑自然。读着文字也很像是已经看过了这部在2019年已经上映的同名电影《给我翅膀》。丝滑之余,作为一部主打父子,亲情,少年人成长的作品,即使里面涉及有地球濒危物种的环保科普,整部书读起来也还是偏口语化的,其中也有作者为了直接体现父子代沟特意选用的一些流行词汇。整个故事除了主线的大雁迁徙——奥德赛之旅。还有三组人物关系一直纠缠着我,即托马和父亲,托马和母亲,托马的父母,简称勒塔莱克一家的爱恨情仇。托马父母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当初情到浓时葆拉(托马妈妈)送克里斯蒂安(托马爸爸)去机场都是一出“离别的车站”,但荷尔蒙的不可持续性没有抵挡住现实生活的鸡零狗碎。婚后的葆拉大概率是过上了丧偶式的生活,鸟类学家克里斯蒂安更是在继承了一处荒凉农场后更加喜欢独自呆着。于是二人离婚,托马跟着葆拉在巴黎生活,而克里斯蒂安则干脆定居在了卡马尔格那片沼泽旁的农场里继续研究。故事里没有明确交代葆拉和克里斯蒂安离婚的时间,只淡淡写了句托马和父亲快一年没有见面了,葆拉和新男友认识交往也有近一年的时间(目前同居四个月)。第一阶段的托马,父亲远在天边,母亲又有了新的男友,托马明显有了很多不动声色的内心活动。处于青春逆反期的托马反抗母亲严厉的管束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但对于抛弃自己和母亲的父亲,托马内心更为抗拒。而葆拉与克里斯蒂安的关系,在此时已经没有刚离婚时那种怨怼激动,于是葆拉可以在特殊时期将托马交托给前夫照看,双方临要见面甚至都还有些小感想。克里斯蒂安尤其符合男女分手之后的定律,此刻还单身的他表现得更余情未了。第二阶段的托马刚到农场,生活作息并未与在巴黎时有所改变,面对父亲的讨好也不为所动。这个阶段很短暂,因为大雁的孵化,父子二人很快的过渡到了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在这段里托马将通过照料大雁及其相关工作与父亲重新建立连接。原本十五天的假期很快便需要延长来让托马参与到大雁迁徙的奥德赛计划中。可能由于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间隔太过短暂,父子融冰之迅速使得离婚前父亲的长时间缺位直至后期直接走人玩消失显得不那么真切。因此葆拉再见到托马时是不可置信的,这么短的时间里,托马简直像是变了一个人。父子交流得那样自然顺畅,葆拉陷入复杂的情绪中。在第二,三阶段中葆拉和克里斯蒂安的关系变化没有提及。第四阶段是奥德赛之旅,如果说第三阶段中托马的快速转变让读者,尤其是已经身为父母的读者感到诧异,那么第四阶段中作者似乎是不自觉的让托马流露出了属于葆拉的“印刻”。激动前行,不断看到或新奇或壮丽景色的托马并没有一味沉醉其中,而是一有“好东西”就第一时间拍摄下来发送给千里之外的葆拉,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葆拉有时会一次性收到二十多封带有附件的来信。在独自出逃过程中托马任何情况下依旧保持礼貌,在得到他人帮助后决不得寸进尺,等等,都是葆拉多年来养育的果实吧。这里似乎暗合了大雁的驯化工作,葆拉与克里斯蒂安之于托马,后天印刻与先天本能。此外,在这个阶段中葆拉和克里斯蒂安的关系也突飞猛进,原本完美家庭煮夫的朱利安突然不通人情在托马失踪时狂刷存在感而惨遭罚判出局,葆拉与克里斯蒂安则天雷勾地火般地重燃爱火,葆拉工作也不要了,索性脱了套装,换上牛仔服也去农场喂大雁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初在婚姻里一直缺席甚至出逃的克里斯蒂安如今成了可靠的对象这点我暂时没有想明白,但他二人的关系其实仍是势必要有一个人放弃自己所固有的或者所追求的来继续。这里放弃的是葆拉,她突然开始怀疑自己追求的是不是高压的工作,巴黎的生活…感觉葆拉的价值观直接由于托马事件发生大逆转,我个人幽幽觉得(想太多)有种吊桥效应的影响在…哈哈。法国人,果然还是浪漫大过天吖(我的刻板印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