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脸》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安部公房的作品,第一本是《砂女》。虽然这两本书的主题不同,但都十分出色,让我不禁想起大江健三郎所说的,“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殊荣非他莫属,而不会是我。”相较于我读过的一些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这两本书更加有趣且具有意义。
阅读《砂女》时,前100页的铺垫相当晦涩与繁琐,需要一些耐心才能阅读完。这段路程几乎感受不到趣味,我是差不多读到120页才慢慢感受到趣味的,因为这本书只有225页,这算是一本比较长的小说。同样地,我读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也是读了近百页才感觉故事才真正展开。对于这种长而未必有趣的铺垫,我还是有一定质疑的。不过,这两本书都是佳作。从各方面来看,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和阅读门槛都要高于《砂女》,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主题深度更甚。《砂女》线性的故事也更容易引人入胜。我不会说这种艰难的攀登一定是必要的,但是至少这本书确实有着只能在这本书里看到的风景。
此前阅读过的书籍几乎很少有以“自我认同感”为主题,且对于“自我认同感”的挖掘和表现形式也是比较特别。读完之后,我会觉得这本书在我的心中更好于《砂女》,其深度和可读性都是如此。第一次阅读安部公房作品的人可以先读《砂女》,或许会更好。
前100页的铺垫大多关于自我剖析,读完后可以感觉再读一遍会更有感受,因为不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处境,不能完全领略故事的时候,会觉得十分详细的心理描写很枯燥。由此,这本书也有更多可读性。第一次读的时候,前面感觉晦涩的时候稍微读得没那么认真或更快一点也是可以的。毕竟太多细致入微的语句如果不能进入到故事中也只会让人感到烦躁。为了能领略到后面的风景,对内容做一些牺牲也是可以的。当然,能够坚持认真地读下去是更好的。
读到结尾的时候特别胆战心惊。脑海中已经设想了几种不同的结局,但是自己能想到的这些都是让我感到厌恶的结局形式。越想越觉得恶心。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想象不出理想而又美妙的结局才会对那样的结局产生期待吧。然而,结局竟然和我最早开始设想的可能性最大的一样,不美妙也不悲惨,非常合理。而我则不感到心潮澎湃或是胆战心惊,取而代之的是死寂般的悲哀。在我的心情和思绪还在疾驰过程中,故事骤然而止,可恶的留白!虽然觉得这留白过于可恶,但接下来发生的也不难想象,只会有悲剧一种可能性。疯狂而导致的毁灭,一直都无法找回的自我认同感,离去而再也不会回来的已逝之物,让人觉得悲哀。如果不留白的话,还有一点点希望之光出现的可能性,可惜什么可能性都没有了,只让人觉得悲哀。因此,我不喜欢这样的留白。(《从此以后》的结尾留白我倒是觉得很美妙)
最后,稍微提一下,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本书的深度会深于《砂女》。《砂女》的主题是人的麻木,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即便是麻木的人也能获得虚假的幸福。而找寻不到自我认同感的人,只能面临毁灭。《他人的脸》的主题受众终究是少于《砂女》的。本作的知名度也相对较低。但是我完全不会觉得这本书所蕴含的价值要少于《砂女》。只不过这个世上麻木的人还是比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要更多。麻木所掩盖的东西太过丰富,自我认同感也是麻木所遮掩的诸多事物之一,无法摆脱麻木的话自然也不会去寻求自我认同感。读完本作,让我想阅读更多安部公房的作品。手上姑且还有一本《燃烧的地图》,不过读了两本都那么优秀,让我想至少再阅读5本安部公房的作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