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林文月先生久病於大洋彼岸。想著如今科技發達。帶病延年亦並非奢望。不料今晨醒來就看見書友們紛紛轉發先生辭世的消息。不禁駭然且黯然。
平素胡亂翻書。遇到脾性相對的文士學人若又健在者。則平添一層親近感。雖然與他們並不相識。但總覺能共坐於這清朗天宇間。即使遠隔山海。對我言之亦是福緣。可嘆這樣的人物如今又少一位矣。所能做者唯徒喚奈何耳。
晚間得閒。揀出架上所存林先生著作翻讀。且以舊日札記佐之。以此紀念此二十餘年間讀寫歷程:
林文月先生的文章境界頗為我所喜。雍容典雅。不徐不疾。大陸這岸似乎只有稍長一輩的楊絳先生風範相近。當然也有不同。感覺楊先生受歐陸散文隨筆影響更大。而林先生在古典文學熏染下更有日本物哀幽玄之美。故更顯委婉深致。又因一生順遂。堂廡便多一層寬敞豁亮。雖然也因此而少一些重拙大之境。然總得浸染出她獨屬的面目。
最初讀林文月的文章。是在紀念臺靜農先生的那本集子裏。把對老師的深厚情意寫得不濃不淡。舉重若輕。後來便開始留心收集她的書。可惜彼時林先生的文集向未引進。坊間只有一部略見真容的選集。而臺版書更是來之不易。快讀之心只得暫時收起。
某一年暑中滇游。竟在荒寒遠野之地覓得一冊臺版《午後書房》。正是董橋稱道的那一種。喜不自勝。山水勝景之外又能領略書窗幽趣了。說來也怪。此後便陸續得著好幾種書。此前的滯礙全然不見。
《飲膳札記》於談吃論廚中最得言近旨遠神韻。一道道饌品浸潤的是幾十載人情閱歷。洗手做羹湯的背後不只是宴飲這麼平常。就此而論。高出梁實秋。唐魯孫二位前輩一籌。難怪兩岸都成暢銷書。
更耐讀的是那本回顧讀書歷程的《寫我的書》。構思巧妙。借幾冊並不名貴稀見的書隱約呈現半生心路得失。親舊溫情。這樣的衝和淡定卻是苦心經營才能臻至的地步。
再其後。大陸引進林先生四本集子:《擬古》《回首》《讀中文系的人》《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此等舉措自然善莫大焉。美中不足的是封面設計俗濫不堪。委實對不住先生的文筆。
這其中以《擬古》和《嘴角》兩本最具個性。前者是雖由描摹轉成正果的醇熟。後者則是人到暮年心平氣和。回望前塵讀寫歲月的懷想。都是獨抒性靈盡態極妍卻又抹平痕跡的自然之趣。厚重。空靈如蒼山寂寂一月朗照。只得低首遙望屏氣凝神了。
機緣巧合。得朋友相助。得了一冊《山水與古典》。書平常。卻又極不平常。因其上有林文月先生為我親筆題字。當然成為寒齋珍藏。
這書是林先生教學研究的主業。六朝文學的欣賞品讀。無論是遊仙詩的恍惚迷離。鮑明遠的悲憤躑躅。還是謝康樂的清貴雕鏤。陶淵明的寂寞樸拙。都在林先生典雅莊重筆觸間別具意味。翻讀這略略泛黃陳舊的書冊。不禁想起陳與義的那闋《臨江仙》:
“二十餘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當然。於我。沒有慨嘆華年不再的傷感。只存漫卷詩書喜欲狂的興奮了。今日再相晤對。更是悲欣交集矣。
手頭所有出版時間最近的一種。是《文字的魅力》。精裝。平裝皆得一種。先生以往那麼些文集都沒有這樣厚重。林先生是一九三三年生人。在個人感覺上無論如何都不會認為她如今是八十來歲的老人了。更何況她八十來歲還在能出版這樣一本新書。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