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有些荒废了读书,月末才腾出空来把空关在书架上的书拾起。花了三四天的光景,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心中很是欢喜却悲伤更甚。
《我们仨》,算是很早就在我阅读计划里的散文集。然而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意义上仔仔细细地将它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闪烁的唯有“纯粹”二字。
书中展示的夫妻情,亲子情,以及老一辈学者对待学问的态度,都配得上“纯粹”二字。
抛开学问不谈,杨绛先生用最为平实的笔墨,描绘了大量她与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日常生活。这些画面读起来,仿佛一部老式的胶片电影,泛黄画面却掩盖不了三人之间朴实却又无比深厚的感情。
这样的感情,在身处如今这个时代的我看来,是如此的珍贵和美好,以至于心中难免升腾起若有若无的羡慕情绪。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后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是杨绛先生的一个“万里长梦”,这部分的文字朦胧而又诗意。古驿道的旅程,未谈离别却又说尽了离别。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老年丧女,次年丧偶,这世间最爱的两人抛下她离去,恍惚回首,直觉老人单薄的背影叹尽难言的伶仃。于是在梦中,她成了一片黄叶,在走过的驿道上往回扫,扫出的或许满是回忆与思念。
“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
“驿道”本就是古时传送消息的大道,古往今来,多被赋予离别之情。钱钟书先生曾对她说过:“我们之间,不再有生离,只有死别。”杨绛先生在梦中行走于朦胧的古驿道上,称过去的家为“客栈”。此生未曾别离,如今却已死别,斯人已逝,只盼生者如斯。
第三部分,杨绛先生用生活化的文字,描绘了她与钱钟书先生相知相恋,喜得爱女,动荡飘零,最终分别的一生。
先生在文末所书: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是啊,或许所有的相遇,最终的结局都是分别,谁都无法许谁一个永远。我是个悲观的人,读到这里,心中不免郁结。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读到这句,心中郁结再难以承受,只得长叹。
回顾此生,无数人从我身边来来去去,真正能留下的,又有几人?我只觉无力,旋即为我的“不自量力”自嘲出声。
最后的最后,先生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何尝不是我心中所想,不过我更愿意相信,在回顾过往之时,先生感受到的,更多是幸福与美好,那么这条归途,必然清晰可见。
真好。
那我的呢?
我不知道,到如今二十五载光阴,直觉漂泊不定,难以心安。
我仍在寻觅归途。
二零二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