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理解亚文化,要先清楚什么是文化、神话与符号、意识*形态,还有霸权。风格及其意义放到后面再谈。本书作者就是这样引导读者的,既有案例研究,也有理论解读,对于初级读者还是很友好的。从摇滚、朋克美学到垮掉一代,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写于朋克风格滥觞的1970年代末,与青年亚文化风格最“近距离”的分析著作;经典新译。
文化是卓越标准,还是完整生活方式?巴特将符号学引入文化研究。意识*形态以常识形式浸入日常,社会关系和社会进程的表征被“常识”笼罩,显得可靠而神秘。符号既可以扭曲现实,也可以反映现实。意识*形态并不中立,主导意识*形态代表了社会统治群体的利益。青年亚文化以一种奇观方式宣告战后共识的瓦解,在反抗与矛盾中找寻出口,通过风格隐晦反抗。它挑战统一,违抗共识神话,打断“正常化”进程。朋克、摩登等群体运动是对社会秩序的象征性反叛,也在不断引起争议。
PART1案例研究中,从雷鬼乐和非洲讲起,从拉斯塔法里主义和西印度工人阶*级讲起,到爵士乐、垮掉派、泰迪男孩,再到摩登、光头党、华丽摇滚和朋克。爵士迷和垮掉派对黑人文化的借鉴以及与黑人文化的关系各有不同,“爵士迷是典型的下层阶*级花花公子”,装出冷静理性强腔调,与贫民窟黑人拉开距离;垮掉派在“继承的白人城市文化里感到窒息”,想逃离。摩登相较于爵士更在意衣着细节,泰迪男孩狂妄招摇。
朋克和雷鬼之间有很强的亲和性,也保持自身独立性。“朋克远没能原样模拟雷鬼的形式与音色,而朋克音乐及朋克风格的其他元素也明显朝着其西印度来源的反方向狂奔。”“朋克正面攻击既定的意义体系,而雷鬼通过省略和影射的技法传递信息。”朋克亚文化的核心,“永远存在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间凝固的辩证运动”。
PART2的解读中,给出了一些青年文化的研究方法,比如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上世纪50年代科恩和米勒描述了“主导价值体系和从属价值体系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科恩强调青少年帮派具有补偿功能,米勒侧重帮派文化和父辈文化的相似性,科恩的理论更精细地考虑阶*级因素。但基于朋克亚文化的高度结构化的外在表达,朋克嘲弄社会学家长期颇为重视的异化与空洞,故意迎合最坏预测,戏仿英雄主义语言,只能部分接纳科恩理论。
朋克直接回应了失业率攀升、道德标准改变、贫穷再度来袭、经济大萧条,夸张表现了所谓“英国衰落”。朋克追求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在符号曾米娜挑战阶级和性别刻板形象的“必然性”和“自然性”。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解释可以看出,反抗那些符码的行为必然蕴含了巨大的抗争与破坏力量,亚文化是对符号秩序的符号威胁。书中接着分析了两种对亚文化的收编模式:商品化和意识形态手段。
风格也是一种沟通,比如拼接、反抗的风格,朋克一词也延伸了亚文化的讽刺性自我贬损的特征。还有同构风格,表意实践风格。
书中涉及T.S.艾略特、罗兰·巴特、让·热内等人研究,他们提供给了文化、亚文化的基本参考框架。其中巴特提供给了一种解读风格的方法论。热内给出了一个隐喻和一个模式。作者最后还是更加靠近巴特,并作出表达,“必须像巴特一样与生活中的装饰物保持一种不稳定的智力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