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是通过《三国演义》接触到三国历史。当时我还分不清演义小说和史料的异同。后来我了解到这两者的差异,就一直强调要将它们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但是,读完李庆西的《建安二十六年》之后,我的看法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本书将文学创作和历史结合起来,让我发现了一番别样的趣味和深意。
本书收录了李庆西近几年撰写的关于三国的短文,每篇文章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让人领略到了更深刻的三国历史和文学演绎。特别是书中的《建安二十六年》,其中的引人思考之处更是数不胜数。建安二十六年是一个历史上并没有被使用过的年号,但是却被写入了史料中。在曹丕掌权改元黄初后,刘备也在次年以汉室正统的名义称帝。由于不能使用曹丕的年号,刘备就使用了建安二十六年。在书中的另一篇文字里,还提到了孙权的另一种登位方式——祥瑞之道。这也是外姓者让自己的权益合法化的通行方法。
历史最终还是成王败寇,但要把第一步走好,还是需要好好努力的。我们在过往所接受的三国历史演绎和评书中,总是将蜀汉一方看做是历史的主角,是一位悲情主角,始终不能如愿匡扶汉室,反而国势衰微、文武凋敝,成为三国里最先被终结的一个。而蜀汉的刘备、关羽、诸葛亮也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角色。然而,在读完本书之后,我渐渐明白了其中文学创作的故意。毕竟,悲情主角往往更能吸引人的关注,蜀汉的不如意更能引发共鸣。并且,相比魏吴朝堂争权夺势,蜀汉以公义相取的政治清明,也着实令世人敬仰。
在本书中,还提到了诸葛亮北伐的“姿态”,即便实力相差悬殊,仍然要主动出击。这代表了汉室正统与曹魏不两立的道义立场。事实上,蜀汉以公义相取的政治清明,比魏吴朝堂的争权夺势更受人敬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