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散文应该被看作诗歌的延伸,或像布罗茨基所说的“以其他方式延续的诗歌”。桑塔格对诗人散文的评价准确而鼓舞人心。她说:“诗人的散文不仅具有特别的口感、密度、速度和质地,还有一个独特的主题:诗人使命感的成长。”米沃什和扎加耶夫斯基在这方面表现最为明显。他们的诗歌和散文同时交叉进行,一直持续到老年。阅读他们的散文,就像阅读诗歌一样,呈现出诗人回忆的真实、恳切的自我确认和成长主题。对他们来说,细微的日常生活具有足够的诗意,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并以真诚而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此外,他们的一些诗歌读起来像散文,充满着质朴、日常的味道,甚至像是从散文中拆开形成的诗歌,细致、日常又充满诗意。以扎加耶夫斯基为例,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他都耐心而细致地将历史和回忆、人物和生活日常转化为极为真诚、深情的叙述,并迅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平易近人、随和的方式,仿佛在温和的语气中夹杂着历史从身边缓缓流逝后留下的沉甸甸的厚重感。通过挽歌的、回顾式的自我叙述来确认自己,体现了他作为诗人使命感的特质。
此外,桑塔格提到,瓦莱里、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歌德、普希金等诗人同样会写出优秀的散文或随笔。在我看来,还有布罗茨基、博尔赫斯、木心等人。然而,我更倾向于诗人在随笔和日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自我,而不是在艺术批评类文章中。从这一点来看,尽管不是诗人,但诺贝尔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的《船夫日记》无疑可以被视为一篇优秀的“诗性随笔”。
时至今日,诗歌和散文/随笔之间的对立已不再像过去那么明显。事实上,后者的受众已经超过诗歌,动摇着诗歌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同等地看待所有文字的种类。在今天网络和媒体发达的时代,即兴和快捷已成为人们表达自我特点的标志。过去,布罗茨基认为诗人写散文是一种衰退和堕落的态度,但现在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这种观点,因为现在诗歌、散文和随笔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失。为什么不能像写一篇随笔那样写诗呢?又为什么不能用写诗的方式来写随笔呢?随着受众和参与者的增多,过去高高在上的诗性已从“贵族”式的诗歌世界跌入现实世界,融入到万物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发掘、欣赏和表达诗意。就像电影《帕特森》中的公交车司机一样,他用深情的目光记录并保留了许多美妙的瞬间和日常生活,他似乎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曾说过:“我的呼吸都是诗。”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人在各种平台上写诗、发表诗歌,我认为这是非常不错的现象。通过对细微、隐秘的日常生活的表达,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美的愉悦,并表达出对生活的赞叹或不满之情。我认为,所有这些人都是在认真地生活,努力地确认自我。
如今,我更乐意将诗歌和小说之外的其他非虚构文本形式称为随笔,而不是散文。散文的称谓显得过于正式、严肃、呆板和陈腐了。而随笔则更显得平易近人,并且可以容纳更多形式和内容,不必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更容易在“随性而发”和“兴尽而止”之间表现出更真实的自我。这些随笔不仅从侧面肯定了作者自身,表明了他们作为人的使命感,同时也有助于读者确认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