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原名《惑鄉人》,發表時改為《惑鄉之人》。作者郭強生解釋說:書裡的每個角色都是「惑鄉人」。因為歷史舞臺帶來的身分認同錯亂,他們都迷惑著自己的故鄉究竟在何處。不過如果只寫「惑鄉人」,那就是個名詞,「惑鄉之人」則多了一層含意:當「惑」變成動詞,這些人也同時讓「故鄉」這個概念變得令人困惑。於是在「人」與「鄉」的交互作用間,歷史形成。
《惑鄉之人》是郭強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由一個短篇構想擴展而來。郭強生表示小說中的事件背景都是真的,也都確實查證過。小說圍繞著電影、電影院展開,時間跨度從1941年到2010年。所有角色都是惑鄉之人,包括本省人、外省人、灣生、日本人、美國人、男人、女人、鬼······他們是一群「不能說絕對沒有」的小人物,發生了許多「不能說絕對沒有」的事情。
身分認同向來是臺灣土地上的艱難問題,無論省籍、國籍、文化、性別、還是階級,都紛紛在複雜的歷史中散落成難以拼貼的符號。人們選擇將其穿戴全身,或無意識地將其背身隱藏,有時動機不見得是為了民族大義,而是滿足內心深層更幽微的失落或慾望。
小說中提到了兩部非常重要的電影,一部是小說中拍攝製作的《多情多恨》,小說的大部分清潔情節都圍繞著這部電影展開;一部是由坂本龍一和大衛·鮑伊主演的《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台譯作《俘虜》),小說中兩位主角在同一座電影院裡看了這部電影,相隔十年之後再重逢。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則被填詞唱誦成台灣的《念故鄉》。
小說中出現一些不常見的詞:跑片、奧步、灣生、本省人、外省人。電影是一個重要的隱喻,但在不同人心中一定會發酵出不同的意義。對松尾森而言,電影是他重回人生現場的方式。對那位早早戰死的敏郎而言,電影則是他完全不熟悉的媒體,他無法理解電影背後「假造」及「扮演」的本質,只能把那些影像當成新聞片在理解,彷彿那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在這樣真實與虛構的轉換間,每個角色都在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
理解電影的方式反映了每個人思索人生、整理回憶的方式。為什麼有些人看電影只看到情節、有些人只在意結局、又為什麼有些人會聯想到更多的延伸意義,這都是每個人在閱讀時可能會各自發酵的不同取徑。雖然小說裡寫到了沒有回來過的人,他們仍然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作為首部長篇,郭強生的雄心可見一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