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这根针,能够刺破生活表象,但它能缝合破碎的生活吗?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问题,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可以打开透过社会学的棱镜来看待问题的视角。除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可能会带来结构性的影响。例如,内卷问题,人们为何卷?这是因为劳动力供需失衡,劳动者处于劣势,被迫陷入恶性竞争,如果你不卷,会被别人卷出局。这已经是一个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解释,但社会学寻求更深层次的解释,即这些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某种结构性的社会机理。
对于内卷问题,实际上,不得不卷的人,是对于失业和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感到恐惧。这种恐惧的一个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一场大病足以摧毁一个家庭,尽管有保险制度,但对保险制度本身加以保障的机制却不够完善。这使得焦虑和不安不仅存在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中,还普遍存在于一些可称作中产的家庭。
然而,即使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内卷问题也未必不存在。因为这个社会当前的价值导向依然是“金钱/成功叙事”,大部分人还无法脱离金钱这一标的物来获得满足、尊严、幸福和价值感。过去几十年优先追求经济发展,“金钱/成功叙事”既是鼓励个体参与该进程的口号,也于进程中被个体不断强化并成为“显学”。但是当经济发展放缓甚至停滞,新的多元价值观念却还未发展成熟的阶段,缺乏合适价值观念指导的个体便陷入结构性的社会阵痛。
我们穿透表象,窥见事件背后更多的社会机理。但这样的剖析也带来了另一个困境。它在指出问题症结所在的同时,似乎反而塑造了某种宏大的、权威的框架,进而加深了个人“被时代的尘埃压碎”的无力感。理解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而知识分子善于批评,不提供替代方案的批评总是容易的。
我们需要明确,社会学分析并不是直接造成无力感,而是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无力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宏大的、权威的框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面对此框架的力量较小。我们可能会觉得无力,但不能停留在对诸如“异化”、“内卷”等简化、扁平的学术鸡汤的满足中。我们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一起努力,尽管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假如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依然有可能改变现状。
我们的选择是有限的,但我们依然能够自主选择,并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行动总比被屈从大势随波流来好。我们不能沉湎于习得性无助式的变相自我安慰,这只会剥夺我们对身边环境的能动性。在许多社会议题上,我们已经看到行动者正在带来渐进式的变化。即使我们的行动是有限的,但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不行动,我们只能承受环境施加的影响,而接受并行动,才有可能改变所处的环境,哪怕这是公共品的问题,在我们有生之年也未必能为自己带来好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