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粗读完一遍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像读一本小说一样,一直想知道“后来呢?这个人到底面临的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书很厚,但让人有不读完不畅快的感觉,终于读完了,理顺一下读后收获。
书中各个人物所面临的问题,大多不是表面表达的需求,只有找准症结所在,才能脱离痛苦根源。
约翰的问题最初表现为家庭矛盾,妻子的不理解与工作的矛盾等等,但根本缘由是对儿子的死始终不能释怀,深深自责,多年以来采取回避的态度,直到发现所有表象的问题,是来自于深深自责之中,和爱人敞开心扉沟通后,才得以慢慢解脱。
朱莉面临死亡的勇敢和坦然,让人们深表遗憾的同时,为她点赞,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余下来的生命,去超市做收银员,做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提供价值的事情,用心安排身后事,勇敢面对死亡的威胁,很少有人被下了死亡判决书,还能这样勇敢面对。
夏洛特,小时候家庭生活的阴影,影响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总是找不靠谱的男友,这与父亲的不靠谱有很深的关系,有幸做出改变,从戒酒,到戒掉不靠谱的男友交往,做出行动上的改变。
与人的潜意识有关吗?打小生活的环境,默认自己属于被辜负的一方,所以总是结交些不正经的人,似乎痛苦才是正常的,如果结交一个靠谱的男友,反而让自己不安稳。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疗愈。
瑞塔抑郁,在准备死亡前,给自己最后一个机会做心理诊断,最终发现抑郁的根源是不能原谅自己对孩子们的不负责任,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爱,而这一切,在向孩子们和她想要交往的对象坦诚之后,内心变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
作者本身也面临着自己的困惑,中年被男朋友分手,看似是被分手的痛苦,但背后又有着复杂的原因,对写书的拖延,对身体健康的不确定,对父亲身体的牵挂…源于掌控感不够?还有对自我不满?
到最后果断拒绝出版社的合作出书,宁可承担巨额违约金,也不做自己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拒绝后心理反而畅快些。接着写一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慢慢懂得爱自己,取悦自己,状态越来越积极。
面对身体状况换之以接纳的态度,积极治疗,到后来收到已经分手8个月的男友的突然来信,已经激不起她心中任何波澜。
其实任何事的症结在于你怎么看,粗浅地总结一下:自我接纳,自我宽恕,来抵御自我否定,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惶恐,踏踏实实做好当下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生命的动力,让心境平和的根本。
很多事情因为对自己不满陷入焦虑,甚至抑郁,意识到这些,我们要主动寻求解脱,首先自我接纳,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如果急于求成,但能力却达不到,就不如放过自己,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积极做事的这些方面。
降低期待,学会自我原谅,踏踏实实小步向前走,点滴的进步都会让我们内心有希望和力量。一味自责、埋怨而无所行动,只会陷入恶性循环中。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感的事,内心就会踏实下来。
这本书让人放下表面的问题,深入内心去自我探索,我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不断追问,和自己聊一聊,找准问题,实现自我疗愈。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够了解自己,所以,你以为的问题并不是真问题,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真的很有必要存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