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考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看了不少考古的书籍,感受到考古的魅力。
无论是古建筑还是古器物,都是老祖宗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充满了历史的印记,记录着种种往事。考古的过程便是发掘历史细节、探索精神源流、追寻文化变迁的精神之旅。
“博物君子”指博学多识的人,后来也泛指学贯古今、通晓文物文献的收藏家。
这本《君子博物》汇集了38位著名学者作家,也即博学多识之人的47篇文章,包括沈从文、黄永玉、冯骥才、余秋雨、周国平、樊锦诗、赵珩、马未都等人,讲述与考古有关的文物研究、看法、体验和感受等等,可以说是文人考古的思想精华,闲暇之时随意翻阅,也颇有趣味。
无论是文化研究、玩物收藏,还是探访长城、敦煌、博物馆,或是闲逛古玩市场、书斋把玩闲谈,文人们的考古博物方式多种多样,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活趣味所在。从他们对文物考古的看法评论中,也折射出他们的学识底蕴、文化精神和为人处世之道。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名士痴迷于文物古董,除了其具有商业价值之外,更是有着无尽的文化价值,才能吸引他们沉迷其中,不断去研究和发掘个中历史。
古代比较出名的痴迷古董的人里,第一个便要数宋朝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了。两夫妻兴趣相投,一起研究诗文金石,共同编著了《金石录》。即使后来遭遇战乱,颠沛流离,仍带着从前搜集的大量古物而不舍得轻易丢弃。
从书中这些作家学者们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变化脉络和古代器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特色,也可以看到文人考古的趣味和文化情怀,对古物的收藏赏玩也体现着他们的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态度。
赵珩在《博物君子今何在——文人与收藏》一文里写到,收藏要倾注钟爱之心,对文物抱有深厚感情。藏家以毕生的心血搜求钟爱的文物并珍藏起来,久而久之便成为真正的鉴赏家。
一些文人收藏家对文物艺术品的真挚情感使他感动不已,如研究中国古陶瓷的英国专家珀西瓦尔·大维德、痴迷古器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
而作为文人的一种交谊方式,大家互相交流鉴赏心得,切磋评论,也在文物上面留下文化的印记,比如书画、碑帖等物的题跋,这也反过来提高了文物的身价,经过岁月的洗礼,也成为了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写题跋一事,又能看出众多鉴赏家的谦逊风范。
书中收录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一文。此书我该是许多年前就读过了,早已印象模糊,如今又可以趁此回味一番。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余老师的文笔和思想性没得说,多年后再次品读,依然精彩。
杨泓在《三星堆铜像》一文中对三星堆的几件青铜人物造型进行了细致又有趣的描述,他从中悟出一个道理:“真正具有时代风格和民族特征的作品,其艺术魅力持久不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余秋雨和杨泓老师对考古与文物的这两个看法,也正好可以对这本书的主旨做一个概括了——
文物也有生命力和民族性,博物君子的文气与钟爱可以让文物“活”起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