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标题为现代,但是是当时的现代,与我们的现在是有些距离的,不过也正因为这距离存在,既可以更好的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审视作者的风格与特点。也可能因为翻译的缘故,竟看出了很强的复古感,但是这种文风是舒服的,有一种朴实无华涵盖其中,去掉了多余的修饰,而把最纯粹的文字直达读者的内心。
当然也因为作者当时的客观条件,所以他也只能按照他所在阶层的表达方式进行,比如要献词,而这种时代特色也是他书中的人物所共有的,当皇族和神族都高高在上时,艺术家或工作者们,也要受制于自己的位置,有的入驻宫廷,有的流于民间,但不管怎样,与上层的接触是必须的,所以这个“献给”既是一种诚意,也是一种审时度势,不像今天的艺术家们,已经把自由蔚然成风,但很显然,太自由又反而丢失了自由。
说完“献词”,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逐一进入到艺术家的生活中,他在致读者的段落也说明了,好的艺术家,是凤毛麟角的,但是作为传记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于是半罐子不满者,比比皆是,他则很慎重的选择了一些能服众的佼佼者,并没有那么多,而只在于艺术上的造诣高超。当然,他又扩列了一下,所以才有现在的十五位之选。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选择的视角是主观的,也因为这种主观,甚至表达出的好与恶,所以在十五个艺术家之外,我们慢慢也整理出了作者的样子,尽管他是隐身的,但是因为发光的文字,也把他的侧影映照了出来,于是我们可以整体的看作者文中的时代性,也通过作者追忆那个时代的光芒。
我们来认识这些艺术家,这里又形成奇妙的闭环,从可以与拉斐尔齐名的阿尼巴勒卡拉奇开始,然后是和他有关联和对照性的阿戈斯蒂诺卡拉奇,一直往后延伸,诸多逝者,最后是还在世的卡洛马拉蒂,而卡洛也为前辈们的各种艺术品作了大量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并得到了主教阿尔巴尼的官方认可,特意做了简报维护他。书中也不吝赞美的把他们的成就一一展示,甚至在行文中,你一会儿进入他们画中的世界,一会儿又回到他们的身边,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和物质世界的旁观,也把被作为传记中心的人物复活,尽管很多时候非线性,但是这种逐层的包裹,反而把人物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而这又要求作者对艺术品的鉴赏力是达到一定水准的,才能有资格去评价前人且功成名就者的集大成之作。同时又要对他们的生活有足够的涉猎,才可以去选取对自己的创作有用的材料,并用一叶知秋的概括性,来构建出一个个真实的样子。
我特别喜欢书中描写艺术家们的各种逸事,这种趣味更让我想跟他们去做朋友,拉近了距离的同时也方便了深层的理解。比如说阿尼巴勒后期和学生一起创作,他们两个居然对酬劳都进行推委,认为自己只该拿较少的一部分。但别以为阿尼巴勒只是一种客气,就像他看到阿戈斯蒂卡拉奇的张扬时,一直予以精准打击,甚至画了一幅画让对方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所以作者并没有尽量的把人物刻画的完美,而是尽力用素材来建立人性的复杂,包括说他的死因是纵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到其艺术的高价值性。所以,墓志铭,成了一个人最后留在世界上的最大资本。第二章紧接着就开始讲阿戈斯蒂诺卡拉奇的故事,相当于第一章中的大反派,突然跃升为主人公,我们在惊奇之余,更加好奇作者怎么来接续,虽然页数相比较不多,但仍是把一个从兄弟团慢慢脱颖而出有抱负有理想又有执念的人物跃然纸上,作者该肯定的仍予以肯定,当然,对一些现象的欣赏与否也在字里行间体现了出来。再比如当卡洛马拉蒂给教皇画像时,看到他睡着了要倾倒很危险,忙过去用膝盖和身体护住,并在其醒来后又悄然而去,继续作自己的画,不令其尴尬,除了高情商之外也看到了一种对人的尊重,包括对逝去的前辈们,依然如此,他被赋予各种修缮和防护工作,当然有时也要求改观,于是他就只能去求得两全,好在他总会有办法,即完成了工作,也留存了原貌。
如此种种,我们似乎走入历史中,透过成长时的他,学习时的他,作画时的他,慢慢的把一个人有限的一生,同他无限的艺术才华,以流传下来的画作为根基,由作者所讲的经历为线索,慢慢复原了一个个有趣的人。
当然,有趣的作者,仍旧在与我们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我们眼中的人,瞳孔自然有反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