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与政治紧密相连,要了解经济必须理解政治。
本书通过微观机制加宏观现象两部分解释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基本情况与地方政府介入下的经济发展。
比起宏观现象更喜欢讲述微观机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上篇。
书中对历史中“反常”部分的解释让我很感兴趣,在作者的讲述中体会到在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政策制定的困难,政策的推行需要中央与地方的层层博弈,同时也理解了在政策实施和修改中会因利益冲突产生的种种问题。
一向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书中看到了许多随政策而来的对策,也因此理解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但没有深究过的问题的缘由。
例如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是由于地方因财政压力而尝试增加预算外收入产生的“土地财政”;例如地方财政支出重生产而轻民生的原因是分税制改革后绝大多数税收来自企业,尤其生产环节;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农民工讨薪热潮是因为基层政府财政问题导致工程欠款转化为包工头拖欠工资;例如能够废除持续了千年的农业税是因为加入WTO后工商业飞速发展使财政不必再依赖农业税;例如每个城市总是在修路建房中是因为基建是各地市长市委书记最容易被看见政绩的方式,这也造成了城市地下管网这些看不见工程的缺失,从中想到了几十年来洪灾屡屡发生,以及郑州暴雨的悲剧。
除了理解了这些社会现象,还从中看到自身的成长中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后知后觉将这些近年的政策改变与自己家庭和人生某些阶段的改变作横向的对比,如同拼凑上了几片拼图,记忆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根源。
宏观现象篇印象最深的是由收入差距的变化来看阶级的日益固化,以及经济受到冲击时最苦的总是底层人民。低收入人群的财产几乎都是房产,负债率很高,一旦发生经济危机,许多穷人的资产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在城市化一章提到劳动力自由流动对于收入平衡重要性,这里也点到了户籍制度的弊端。
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其他活动,关键是要看到“人”。
比起微观机制,宏观的部分距离普通人较远,且整体知识较为基础。
不过尽管如此,作者已经将可见的冰山一角展示给了读者,也并未掩饰更深层的更多难以探寻的部分,实属不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